癖與疵的溫柔 人的「侘寂」之美(圖)

作者:賈小凡 發表:2025-08-18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紋理
癖與疵,人的一道紋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個人活在世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小毛病」和「怪癖」。旁人或笑其不夠完美,我卻覺得,那恰是一個人最生動鮮活的地方。就像一幅名畫,總有一筆顏色不那麼勻稱,又如無價的珠寶,再圓潤的珍珠也少不了細微的瑕疵,那些微小的、不完美的細節才讓人感到真實。相反,打眼一看過於完美的東西反倒讓人生疑。

明末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寫這句話時,他已是兩鬢染霜的老者,大明已亡,江山異主。昔日的風流才子坐在昏燈前回望舊夢,寫雪夜茶煙、寫燈市戲臺。在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中,他將臘月中臨水看梅的那點孤寂,也寫得溫柔妥帖。「人無癖不可與交」成了一句流傳千年的話。這是張岱對摯友祁止祥的讚歎。張岱本人也和祁止祥一樣,愛書畫、愛蹴鞠、愛鼓鈸,在張岱看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癖好,讓人活出了真性情。不難理解張岱在晚年的落魄中始終懷念老時光。人在經歷大起大落之後,驚覺某些小嗜好,能讓人在冷寂的歲月裡,品味到一絲人世的溫存;一些悠悠歲月中的情趣和愛好,竟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支撐。其實,張岱的感慨,並非孤例。朱熹日日講經說法,卻獨嗜一壺茶,說茶中有禪機;蘇軾才高八斗,偏愛市井的東坡肉,醉後落筆如有神助;連孔夫子也不避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琴瑟在御,樂而忘憂。」(《論語‧鄉黨篇》)癖好能讓人在「轟轟烈烈」的功名利祿之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意義。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朋友,有的熱衷於收集郵票,從那些方寸之間讀出時代的變遷;有的沉醉於養花弄草,在花開花落中體悟生命的奧祕。這些癖好,如同人格的紋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沒有任何癖好的人存在嗎?海岸邊沒有稜角的鵝卵石,千篇一律,雖然圓潤,但缺少一份「扎心」的美。

「疵」,則是人性的真實流露。有時我們也會遇到「完美無缺」的人,他們言語滴水不漏,行事四平八穩,處世喜怒不驚。但相處下來,總感覺像隔著一層玻璃,看似透明,卻怎麼也摸不到真實。這樣的人,雖然無可挑剔,卻讓人難以真正親近。「癖」與「疵」往往是相生相伴的。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可能不善言辭,不通世故;一個性情豪爽的人,可能粗枝大葉,不夠周全。明暗夾雜、錯落有致,才是人性的真實寫照。天地尚且不全,何況是人?老子曾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世間追求的那些極致「完美」,其實是源於世界本身的不完美。《道德經》還說:「曲則全,枉則直。」彎曲的木反而能長久保全,過於直的反而容易折斷。人生亦是,若一味追求「無懈可擊的完美」,反倒失卻人的韌性。

小時候看《水滸》,最喜歡的人物是魯智深。他三拳打死鎮關西,倒拔垂楊柳,性情耿直,嫉惡如仇。他在拳打鎮關西前,先親自護送金氏父女出城,又特意在店裡坐了很長時間,確保金氏父女走遠後才去教訓鄭屠,這叫做粗中有細。可他若任何方面都循規蹈矩,處處圓滑,那份「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氣就又沒了,江湖上也就少了個讓人又敬又愛的魯大俠。他的「疵」,恰恰是他身上最打動人、最有血肉的地方。文人裡最愛蘇軾。他才華橫溢卻性情率直,直言惹禍,結果三次被貶,四處漂泊。要是他肯圓滑一點,少點鋒芒,保不準仕途能順風順水,可那樣的話,他還能是我們熟悉的蘇東坡嗎?有時候想想,正是他這種不合時宜的直率,成就了那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他的詩詞文章才那麼打動人。他的那些「缺點」,反倒成了他最亮眼的光彩。歷史上那些被人記住的,往往不是最完美的,而是最真實的。

有「疵」有「癖」的人,讓人念念不忘。我有個朋友,最愛背著相機到處跑,可偏偏是個天生的路痴。到了陌生地方,她總能把自己繞得團團轉。但說來也奇,每回迷路,她都能撞見些意外的驚喜:老巷子裡慵懶打盹的貓、夕陽下泛著金光的舊牆、老人慢悠悠晾晒著冬衣……她常笑自己:「迷路是老天爺給我指的另一條路。」你還別說,正是這些「走錯」的地方,讓她拍出了最動人的照片。每次旅行回來,朋友們都打趣:「又迷路了吧?」她也不惱,笑嘻嘻地回:「是啊,這次又撞見了個不一樣的世界。」

世間萬物,少有真正的完美。和田玉與珍珠,因那一絲雲絮、幾點瑕疵而更顯珍貴。天然寶石的包裹體、陶瓷茶碗的釉裂、木材上的木結與蟲眼、書畫古籍的泛黃痕跡,皮革紋理中的疤痕,還有手工袋的織造不均……這些看似不完美的,恰恰是生命的溫度所在。瑕疵,反倒成了鑑別真假的標誌。人工合成的玉石雖可做到完美無瑕,卻了無天然的靈韻。

日本人將這個道理說成「侘寂」(侘び寂び)。直譯大約是「殘缺之美」。侘び(wabi)本意是貧窮與簡陋,寂び(sabi)則是寂寞與古舊。兩個詞疊在一起,竟成了哲學,成了審美,成了對不完美、不對稱的深情撫慰。這個詞彙的深意,就像悠悠地從茶盞的裂紋裡滲出,帶著時光的澀意與歲月的回甘,藏著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感。日本茶道裡最珍貴的茶碗,往往是有裂紋的。那些裂痕被匠人用金粉細細修補,非但沒有被遮掩,反而被一筆一墨專注地描畫出來,成了器物最美的裝飾。這便是千年流傳的「金繕」手藝,是把破碎變成了藝術,把缺憾製成了榮耀。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