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又稱肩周炎或冰凍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常生活裡,不少人會遇到這樣的困擾:伸手拿東西,肩膀卡住了;夜裡睡覺翻身,痛得難以入眠。這些症狀有時並不是單純的肌肉拉傷,而是可能罹患俗稱的「五十肩」。
徐子恆醫師在新書《五十肩,一定治得好!》中,領讀者理解五十肩的症狀、風險族群與自然病程,提醒大眾及早認識、及早治療,別讓生活被「卡住」。以下為書中重點摘錄:
什麼是五十肩?
所謂「五十肩」,正式醫學名稱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情況下,包覆肩關節的囊膜發生沾黏和發炎,導致肩膀活動受限並產生疼痛。它在不同地區還有其他稱呼,例如「肩周炎」、「冰凍肩」等,都指的是同一種問題。
簡單說,五十肩就是肩關節變得僵硬、疼痛,好像被「凍住」了一樣,動起來很困難。
五十肩可以預防嗎?
由於五十肩的確切原因尚未明朗,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防它發生。不過,日常生活中注意幾件事有助於降低風險:保持肩關節適度活動(不要長期固定一個姿勢),避免嚴重的肩部外傷,控制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等。
如果肩膀出現不適,要及早就醫評估,避免拖延惡化。雖然無法保證完全預防,但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適度伸展對肩膀保養有正面作用。
五十肩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族群。(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五十肩有什麼症狀?
典型的五十肩症狀有三大表現:第一是角度受限,這種受限是肩關節很多方向都無法正常舉起或旋轉,好像被卡住了;第二是睡眠時疼痛,夜裡睡覺時肩膀痛到翻身都困難,甚至痛醒;第三是活動時疼痛,只要移動肩膀就從深處傳來劇痛,讓人日常動作也困難重重。有時天氣變冷時疼痛會加劇。
如果你出現肩膀僵硬舉不高、夜間痛醒等情況,很可能就是五十肩的症狀表現。
誰容易得五十肩?
五十肩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族群。在這個年齡段,身體組織老化,肩關節囊滑液減少,容易出現發炎沾黏。
此外,有些因素會增加風險,例如內科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異常等)患者得到五十肩的機率更高;女性發生五十肩的比例也略高於男性。
另外,手臂長期不活動(如手臂打石膏固定、中風後不動、長期臥床)或曾經肩部外傷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五十肩。總之,中年族群加上以上風險因素的人,要特別留意肩膀健康。
(本文摘新自然主義出版社《五十肩,一定治得好!》,作者:徐子恆。)
来源: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