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雲(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一、導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涉及全球大多數國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各國累計至少動員1億多名軍人參與,將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科技等資源用於這場戰爭上。總死亡人數高達7000萬,其中包括交戰各方刻意屠殺的平民和戰俘至少有1,800多萬,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人類歷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爭。
二、兩大陣營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兩大陣營,就是「同盟國」(Allies of World War II)和「軸心國」(Axis power)。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國發起與法國、波蘭組成了「反德同盟」(Anti-Germany Alliance),隨即,英國的自治領土,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和南非亦加入了同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Attack on Pearl Harbor)後,美國、中華民國和蘇聯也相繼加入「同盟國」。
1943年10月18日至11月1日,「莫斯科會議」(Moscow Conference)頒布《四國普遍安全宣言》中「同盟國」「四大國」——即英國、美國、蘇聯和中華民國——地位獲得確認,其他盟國包括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南非、比利時、巴西、捷克、衣索比亞、希臘、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軸心國
而「軸心國」的成員國主要是指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三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又稱為「邪惡軸心國」。
三、考究大戰爆發時間
西方媒體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在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導致英國和法國,向納粹德國宣戰。
1931年9月18日,日軍出兵占領中國東北三省,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史稱「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又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在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便已經開始。亦有西方學者認為1931年9月18日,日軍出兵占領中國東北三省,第二次世界大戰便已經開始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歐洲戰區」(the European theatre)和「太平洋戰線」(the Pacific Theatre)連通,有西方學者認為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衝突,這個時候才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階段。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期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學者都一致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於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正式結束。
四、大戰起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儘管普世的「和平主義」(Pacifism)思想泛起,仍掩蓋不住普世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和在德國潛藏的「極端主義」(Extremism)和「仇恨意識」(Hateism)。
2.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於1919年6月28日簽署《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令德國失去自身13%的領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還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和被限制軍力等等,「極端主義」和「仇恨意識」在德國本土悠然而生,並試圖推翻第一次世界大戰喪權辱國的嚴苛條款。
3.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被任命為德國總理,納粹黨(Nazi Party)上臺。希特勒重整軍備,於1938年3月12日至13日吞併奧地利(Austria)。1939年3月14日,德國違反《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侵占捷克(Czechoslovakia)等鄰國,建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從而擴張領土,以實踐希特勒的野心和「擴張主義」(Expansionism)。
4.當德國1938年至1939年入侵奧地利和捷克等鄰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為了避免戰爭,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又稱「姑息主義」)(policy of appeasement)。再者,德國與蘇聯於1939年8月23日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為德國入侵波蘭消除後顧之憂。直至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才向德國宣戰。
5.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軍部確立了軍國體制,並掌控了政治權力,日本的「軍國主義」(Militarism)全面抬頭。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戰爭爆發。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達到侵略東南亞國家的野心,直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
6.1920年代後期,「美國聯儲局」(Federal Reserve Board)因美國經濟下滑,採取了貨幣緊縮政策,加上銀行虧損、股市泡沫,導致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的股市崩盤,這場股災令美國開始陷入「經濟大蕭條」,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又稱「經濟大恐慌」,導致了國際貿易銳減、銀行破產、企業倒閉和大規模失業,學者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之一。
1933年1月30日,德國的納粹黨(Nazi Party)獨裁者希特勒上臺,鼓吹擴張主義,侵略隣國以掠取資源。1919年3月23日,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開始在義大利執政,推行法西斯(fascism)獨裁統治,亦效法希特勒,於1935年10月3日入侵衣索比亞(Ethiopia)。1936年2月26日,日本「軍國主義」(Militarism)抬頭,亦推行擴張主義,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戰爭爆發。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達到侵略東南亞國家、掠取資源的野心,直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
五、歐洲戰區(the European theatre)
中部戰線
希特勒(Adolf Hitler)重整軍備,於1938年3月12日至13日吞併奧地利。1939年3月14日,德國違反《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侵占捷克等鄰國,建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The 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聲明保持中立的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後,陸續侵略或吞併在歐洲邊界的6個國家,計有:1939年9月1日至9月17日吞併波蘭,1939年11月30日吞併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為了避免戰爭,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又稱「姑息主義」)(policy of appeasement)。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1939年到1941年,德國企圖在歐洲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發動一連串戰爭使德國幾乎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包括:1939年9月1日占領波蘭,1940年4月9日占領丹麥和挪威,1940年5月10日占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1941年4月6日占領南斯拉夫和希臘。
東部戰線
1941年6月22日,歐洲軸心國決定撕毀和蘇聯簽訂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聯合入侵蘇聯,占領了蘇聯部分地區,這次攻擊行動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代號「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納粹德國藉此試圖摧毀蘇聯的軍事力量。
北非和大西洋戰線
1941年至1943年,英國及英聯邦的成員國持續與軸心國作戰,並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爆發多次軍事衝突,英國成了歐洲少數仍繼續抵抗德軍入侵的主要國家。從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發生在北非的一系列戰役包括利比亞、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區。盟軍於1941年12月開始在「北非戰場」(North African campaign)對抗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其中關鍵戰役在1942年9月至10月,英軍發起進攻,在兩次「阿拉曼戰役」(Battle of El Alamein)(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11日)阻止了軸心國向埃及及蘇伊士運河推進,該戰役扭轉了盟軍自1939年起持續在「大西洋海戰」的弱勢,英國為了保護大西洋海上的補給線,英國海軍艦隊重創德軍的潛艇艦隊,奪回「大西洋海戰」的制海權。
東部戰線
蘇聯收復了過去被占領的領土之後,由防禦轉為進攻軸心國。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蘇聯在「東線戰場」(the Eastern Front)的「史達林格勒戰役」(Battle of Stalingrad)中大敗德軍,令德國軍力大減,再不能發動大規模攻勢。
迫降義大利
1943年7月9日至8月17日,盟軍在「西西里島戰役」(The Battle of Sicily)戰勝義大利,義大利被迫投降。義大利發生政變,總理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943年7月25日下臺,1945年4月28日被處決,結束了11年的法西斯(fascism)獨裁統治。
東部戰線
德軍亦在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被盟軍重創,失去了「歐洲東線」(European Eastern Theatre)的軍事控制權。
西部戰線
1944年6月6日清晨,這一天也稱為「D-Day」,來自12個國家、超過200萬的盟軍登陸法國諾曼第(Normandy Landings),代號「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成功開闢第二戰場。隨後盟軍擊退德軍,解放法國、比利時等西歐多個國家。
迫降德國、歐洲戰區結束
1945年4月16日至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展開對德國的全面反攻,直迫柏林,在「柏林戰役」(Battle of Berlin)中獲勝,並在1945年4月30日,德國元首希特拉自殺身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European Theatre)在1945年5月8日因德國投降而結束。
六、太平洋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軍出兵占領中國東北三省,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史稱「九一八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又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0年8月,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的概念,以達到侵略東南亞國家的野心,直接延伸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
偷襲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就要從日軍「偷襲珍珠港」這件事件說起。
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炸毀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和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死亡。珍珠港被重創,引致美國向日本宣戰,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線
1942年6月7日,英、美等國的盟軍在「中途島戰役」(Battle of Midway)擊敗日軍。1943年2月9日,盟軍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Battle of Guadalcanal)中取得了勝利,因而奪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線」的優勢,並計畫沿太平洋北上轟炸日本本土。
菲律賓海海戰
1944年6月19日至11月27日,美軍展開了「太平洋戰線」上的「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第一役為「馬里亞納群島及帕勞群島戰役」(Mariana and Palau Islands campaign),目的是要攻占日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美軍於同年7月9日攻占塞班島(Saipan Island),在8月1日攻占天寧島(Tinian Island)和8月8日攻占關島(Territory of Guam),美軍在塞班島及天寧島修建機場,以讓「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從這裡起飛空襲日本本土,包括後來運送原子彈去轟炸廣島市及長崎市。美軍9月30日攻陷帕勞群島(Palau Islands)的安加爾(Angaur)和11月27日攻陷帕勞群島的貝裡琉(Peleliu)。日軍共損失了三艘航空母艦、三艘世界最大的「大和級戰艦」-「武藏號」、「信濃號」和「大和號」和600架飛機,同時喪失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
曼哈頓計畫
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線」上贏到西太平洋的制海權之後,盟軍就計畫沿太平洋北上空襲日本本土,名為「曼哈頓計畫」。1944年12月9日,美軍「509組合部隊」(509 Composite Group)成立,是由轟炸機、偵察機和運輸機組成的一隊攻擊隊伍,準備空襲日本本土和將研發妥當的原子彈投到德國與日本去。
東京大轟炸
1945年3月10日,美軍開始空襲日本本土,首先是轟炸東京,造成8至10萬人死亡。「東京大轟炸」是繼原子彈轟炸之外人類造成最具破壞性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戰爭。
1945年4月27日,美方成立一個「目標轟炸委員會」,決定以原子彈轟炸德國和日本的那一個或者多個城市。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攻擊目標就集中到日本去。終於有兩款原子彈研發成功,一款是射鎗式設計的「小男孩原子彈」,這個「小男孩原子彈」最終投下到日本廣島市;另一款是使用雷管引爆的「胖子原子彈」,這個「胖子原子彈」最終投下到日本長崎市。整個行動命名為「曼哈頓計畫」。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目的是希望日本可以按照由美國、英國和中國共同訂定的《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答允無條件投降。
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計畫以原子彈襲擊日本本土之前,試圖發出「最後通牒」,迫令日本投降。
1945年5月11日,「目標轟炸委員會」提出第一枚原子彈投下廣島市,廣島市當年是一個軍事基地、油庫和工業港口;7月25日,「轟炸目標委員會」提出第二枚原子彈投下長崎市,長崎市當年是日本南部最大的軍事基地和工業港口,有高度的戰略價值。
《波茨坦宣言》
1945年7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及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投降條款。《波茨坦宣言》是給日本的「最後通牒」,表示日本如果不肯投降,盟軍將攻擊日本本土,將會嚴重的摧毀日本軍隊和日本本土,但是,在公告中沒有提及投擲原子彈一事。日本在7月28日表示拒絕投降。
「廣島原爆」
1945年8月2日,關島的美軍「第20航空軍司令部」發出命令,由天寧島的「第509組合部隊」(The 509th Composite Group)執行在廣島市投擲一枚「小男孩原子彈」的任務。
1945年8月5日,「第509組合部隊」開始執行「曼哈頓計畫」的最終計畫,就是在廣島市投擲一枚「小男孩原子彈」。他們首先派出一架「B-29轟炸機」飛至廣島市上空偵察當地的天氣,廣島市亦有發出空襲警報,但是,日軍空軍戰機沒有起飛攻擊,高射砲砲手亦未有發炮,因為若果只有寥寥兩、三架敵機而敵機又沒有攻擊行動,日軍飛機是不需要起飛去攻擊,恐防雙方戰機在駁火時流彈會擊中自己國民和民居,而高射砲砲手亦恐防炮彈未有擊中敵機後墜落民居的時候會造成地面上的嚴重傷亡而沒有開火,或者會引起雙方駁火,流彈會擊中自己國民和民居,所以,日軍只是從旁嚴密監視,這都是戰爭中常用的戰略。B-29轟炸機飛行員觀察到第2天廣島市的天氣將會良好,適合投擲原子彈,任務執行完畢後就回航,廣島市的空襲警報亦隨之解除。日本方面完全沒有意識到是美軍在探路。
1945年8月6日凌晨0時37分,3架負責氣象觀測的戰機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分別飛往廣島市、小倉市和長崎市去觀測當時的天氣,他們都匯報當日的天氣良好。凌晨1時27分,美軍「B-29轟炸機」,帶同一枚「小男孩原子彈」、會同3架戰機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其中包括負責做科研和拍攝的戰機,另外還有兩架戰機在硫磺島(Iwo Jima)起飛會合護航,一同飛往日本本土。上午7時,負責偵測天氣的戰機已經到達廣島市上空,廣島市的空襲警報響起,飛行員匯告廣島市的天氣良好,上午7時31分,觀察天氣的飛機飛離廣島市,廣島市的空襲警報解除。「B-29轟炸機」收到訊息,繼續執行任務,飛行5個半小時後,距離廣島市尚有30分鐘機程,一位陸軍少校進入「飛機彈艙」,解除安全裝置,為投擲原子彈作好準備。當這三架飛機飛入日本南部的時候,已經被日本的預警雷達偵測到,多個城市,包括廣島市,都有發出空襲警報。日軍空軍戰機沒有起飛攻擊,高射砲砲手亦未有發炮攻擊,因為敵機沒有攻擊行動,日軍就只是從旁嚴密監視,日本軍方還是抱著傳統作戰的觀念,他們萬萬意料不到,對方投下的一枚炸彈竟然可以毀滅一個大城市。
美軍「B-29轟炸機」再飛行半個小時後抵達廣島市上空,當時是日本時間上午8時15分,美軍「B-29轟炸機」將第一枚原子彈投下廣島市,轟炸機立即回轉155度離開,43秒後,原子彈離地在600公尺的上空自動爆炸、發出巨響,廣島市的上空產生一股龐大的「蕈狀雲」,亦叫做「蘑菇雲」,「蘑菇雲」的形狀好像一隻蘑菇似的,那一枚「小男孩原子彈」的爆炸量相當於16,000噸的TNT黃色炸藥,爆炸的能量通過衝擊波、熱浪和放射線等形式爆發出來,破壞的能量以每秒440米的速度向四周擴散,散發的熱能相等於受太陽直接照射的1,000倍,「蕈狀雲」亦含有大量破壞人體和環境的放射性物質,結果:12平方公里內絕大部分的生靈與建築物被摧毀,四周頓時變成一大片焦土,就連回航的「B-29轟炸機」內的機組人員也感受到強烈的震動,以為是轟炸機遭到了高射炮擊中。日本政府發現廣島市突然完全失去聯絡,也並未意識到事態嚴重,於是只委派一名軍官飛往廣島市視察,在廣島市上空才發現廣島市方圓十數公里都是頹垣敗瓦,一片焦土,市民、動植物都被燒焦,幾乎都沒有活的東西存在。到1945年年底,日本官方估計因炸死、燒死、輻射和相關疾病影響而死亡的人數達90,000人至140,000人左右,另外估計至1950年因癌症和其他併發症死亡的人數共達200,000人左右。
「長崎原爆」
1945年8月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佈成功研發新型武器-原子彈的消息,並已經摧毀廣島市。他「感謝神的保佑」,德國研發原子彈的計畫失敗,美國和盟國在這一場花費20億美元的「科學賭博」中獲勝。杜魯門還警告日本要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仍然沒有對《波茨坦宣言》作出回應。
1945年8月9日,美軍「B-29轟炸機」帶同一枚「胖子原子彈」從天寧島「北田空軍基地」起飛,在硫磺島的上空與另外兩架「B-29轟炸機」會合。上午9時40分,在執行向長崎市投擲原子彈之前,轟炸機先投下了傳單,催促日本政府立即投降,以免生靈塗炭,但是,日方沒有理會。上午11時1分,美軍「B-29轟炸機」抵達長崎市的上空,投下一枚「胖子原子彈」,在1分鐘之後,「胖子原子彈」在距離地面503公尺的上空爆炸,爆炸量相當於21,000噸的TNT黃色炸藥,產生的高溫達到攝氏3,900度,1.6公里內的地區化為焦土,引致80,000人死亡。
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8月12日,盟國見日本還未宣布投降,兩個「胖子原子彈」已經運送至天寧島待命,準備向日本投下第三個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日本政府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大戰影響
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局。
1.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國家與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之間對立,展開44年的冷戰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S.Truman)宣布了「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表示美國將支持自由國家抵抗共產主義的擴張。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NATO」「北約」)成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國家組成軍事聯盟,進一步鞏固了陣營的對立。
2.1945年10月24日成立「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簡稱UN」,以同盟國主要成員—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和中華民國——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縮寫「UNSC」)的常任理事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並主導著世界秩序,持續至今。
3.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等歐洲殖民帝國衰落,促使很多亞洲與非洲殖民地陸陸續續宣告獨立。亞洲方面,菲律賓於1946年7月4日獨立;印度、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5日獨立,成為「去殖民化」的重要標誌;馬來西亞於1957年8月31日獨立。中東方面,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立國。在非洲方面,利比亞於1951年12月24日獨立;埃及於1953年獨立;蘇丹於1956年1月1日獨立;摩洛哥於1956年3月2日獨立;等等。
4.歐洲各國推動歐洲一體化,以協調歐洲各國之間的經貿和外交發展。於1957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於1958年1月1日成立,正式名稱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TEEC);於1993年,建立「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建立單一市場、發行歐元、協調外交領域和各國發展,透過共同決策和法律框架去促進歐洲的和平、繁榮和穩定。
八、生命智慧
「Peace begins with asmile.」這句諺語出自一位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eace Prize)得獎者Mother Teresa(德蘭修女),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和平由一個微笑開始。」一個微笑,簡單易辦,一個個微笑,蘊藏著的是一個個善念,一個個的善念,組織成為偉大的善和愛、恩慈與和平。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做人要先做好自己,心要正,才能誠意,修好心性,才能令家庭和陸,治理好國家和平定天下,當然,萬萬不能妄為、妄殺。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