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係 (圖片來源: Adobe stock圖By viperagp)
【看中國2025年11月13日訊】歷史就像一盤棋。開局,是激情與冒險;中盤,是理性與節制;終局,則考驗信仰與智慧。
過去幾年,中美博弈的開局,充滿了火藥味:貿易戰、科技戰、戰狼外交、價值對抗。
那是一段情緒高漲、口號密集、行動凌厲的時期——彼此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也在測試自己的實力。美國自川普(特朗普)1.0開始掀起貿易戰與科技脫鉤,以為可以一舉壓制中國的製造業與技術崛起。中國則沉浸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自信,相信歷史的鐘擺已然回轉,東風將壓倒西風。然而,七年過去,博弈仍在繼續。貿易戰的代價,對雙方都遠超想像——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危機至今仍在迴響,全球通脹與能源震盪,也成為雙方角力的陰影。科技封鎖未能徹底阻止創新擴散,全球產業鏈在震盪與重新洗牌中形成新的分層。
而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的火線從台海到中東、從烏克蘭到紅海,讓世界意識到——全面對抗、孤注一擲,或許不是勝利的路徑,而是雙輸的陷阱。
一、從火藥味到中盤局
2025年的中美關係仍在激烈博弈之中,但已經顯現出一種新的氣質——"中盤格局"。
這種格局的特徵不是和解,而是理性管控;不是妥協,而是有序競爭。雙方都在"防衝突、穩節奏、守底線"。換句話說:激情退場,理性登場;情緒褪去,節制接管。我把這一階段稱為:中美博弈的"中盤階段"。
開局是混沌的、激烈的,各方都在出招、搶佔勢能;終局是收縮的、定論的,勝負已現、代價進入清算。而中盤——正是理性與策略的階段,決定勝負的,不是速度,而是定力。
二、冷戰的中盤與電影的提醒
冷戰,就是典型的"中盤之戰"。
二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核武競賽幾乎失控。但後來,雙方都意識到:如果繼續"拼刺刀",結果將是共同毀滅。於是,他們建立了"熱線""軍控條約""緩和機制",學會了在敵對中保持秩序——那就是冷戰的"中盤"。
本週末,我觀看了電影《里根》(2024)。
裡面有一個令我印象極其深刻的畫面:
里根總統坐在白宮的危機指揮室裡,面對蘇聯核導彈系統的異常信號,所有將領都在催促他"立即反擊"。氣氛凝固,幾十秒的猶豫,世界彷彿懸在毀滅邊緣。里根表情凝重,卻沒有按下那個按鈕。他說:"如果這是誤判,我們就會毀滅這個世界。"幾分鐘後,確認那只是一次衛星誤報。大家鬆了口氣!這一幕並非虛構,而是歷史的真實寫照——1983年,蘇聯軍官彼得羅夫拒絕向上級報告"敵方攻擊"信號,從而避免了一場核災難。電影《里根》只是將這種信仰與理性的張力,濃縮為"歷史的五分鐘"。那五分鐘,世界在懸崖邊學會了節制。
而這正是文明的拯救——不是科技的勝利,而是信仰對權力的約束。
三、理性失衡的當代隱憂
然而,在新片《炸藥屋》(A House of Dynamite,2025)中,導演凱瑟琳.畢格羅提醒我們:
這種節制,正在以更微妙的方式崩塌。影片設定,美軍偵測到一枚"來歷不明"的核導彈飛向北美,信號混亂、來源不明——可能是外部攻擊,也可能是內部誤報。總統與參謀長聯席會議在白宮戰情室中分裂:一派主張"立即反擊",另一派警告"或許是假信號"。
全片最震撼的,不是爆炸,而是理性瓦解的速度。原來,所謂"核恐怖均衡"根本不是真正的安全,在今天,任何一次演算法誤判、AI系統偏差,都可能讓人類文明在幾分鐘內終結。
畢格羅提出的問題,比冷戰更尖銳:"當決策被演算法取代,當反應時間被壓縮到秒級,人類的理性,還來得及介入嗎?"
這部電影打破了冷戰中"恐怖平衡"的神話。它告訴我們:今日世界,哪有什麼安全秩序?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炸藥屋。
如果《里根》講述的是"信仰如何拯救理性",
那麼《A House of Dynamite》提醒我們:在中美博弈、世界多極,AI與自動化時代,人類比冷戰更接近"理性坍塌"的臨界點。
四、文明的中盤:在力量與節制之間
今天的中美博弈,恰恰將世界引到了類似冷戰的階段。
雙方都經歷了恐懼與誤判,都試過極限施壓與脫鉤競爭,最後發現——世界無法被徹底分裂,全球化雖被重組,卻無法被切斷。而世界卻在這場對抗的陰影下,引發了俄烏戰爭、中東衝突甚至印巴衝突,幾乎逼近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
幸運的是,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七年交手之後,雙方開始變得冷靜。
於是,博弈的邏輯從"衝突"走向"管控",從"極限施壓"走向"結構緩衝"。
這,就是中盤的背景。
中盤不是和解,而是在不信任中維持穩定;不是妥協,而是在競爭中尋找秩序。
它的標誌是:
衝突但盡量避免失控,因為雙方都付過代價;
對抗不要盲目,因為誰都知道無法簡單取勝;
合作變得務實,因為利益必須被最大化保留。
中盤,是力量的節制、理性的復歸、信仰的考驗。
這恰恰是保守主義者所期待的一種心態:不是講什麼"不惜一切代價"讓對方死;而要最大化地讓自己與世界好好活下去。人類文明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贏",而是——在能贏的時候,仍然懂得節制;在恐懼對方的時候,仍然選擇理性。
五、理性的方向,文明的溫度
中美為什麼會進入中盤?因為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平衡,更是人類理性的自我調節。
過去的競爭,出於恐懼——害怕被取代、害怕失去領先;如今的競爭,帶著一絲清醒的克制。美國從焦慮走向掌控,重新找回制度自信;中國從狂熱回到現實,重新認識自身侷限。
這兩種心態的理性回歸,正是這個時代最值得慶幸的"文明信號"。
這不是和平的終局,也不是衝突的回潮,而是東西兩大重新學習"節制"的過程。
【結語】
人類的最大希望,不在於新發的力量,而在於古舊的智慧——那種在恐懼中仍然理性、在勝利中仍然節制的力量。
理性,是光;節制,是界;信仰,則是光的源頭。
當一個國家學會節制,它才真正告別戰狼,走向成熟的和平。
来源:新世紀/雲上迦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