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图片来源: 合成图 Getty Images)
在中共的历史上,每逢中共党内出现巨大权力斗争,往往会在其宣传工具上体现出来。曾担任中共《人民日报》总编辑和社长的胡绩伟,在他《从华国锋下台到胡耀邦下台》一书中,向外界清晰的展示了这一点。
胡德平日记讲述重要内幕
近来,中共喉舌频频出现值得关注的政治信号,例如中共军方喉舌《解放军报》6月2日的一篇以所谓“忠诚”为题的文章〈擦亮革命军人的忠诚底色〉,大谈所谓的“对党忠诚”,但是却通篇不提习近平一个字。令人关注。另外,在5月25日的一篇所谓〈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提及毛泽东、邓小平、罗荣桓,就是不提习近平。至于说在文章中仅仅提及习近平名字一次的文章,在中共《解放军报》的文章中更是比比皆是,这与过去相比,是一个清晰的重大区别。这似乎可以验证,中共军方对于习近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为外界传闻中说的“习近平已经失去军权”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80年10月12日,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在日记中记录,胡耀邦之所以不赞成动华国锋的“主席”职,还有他一些更深的想法,他认为动华而引起的人事变动,不是一件小事,甚至还是一步险棋。他说:“新的考虑,我认为是步险棋,我、赵、胡都不太同意,但想的也并不完全一致。”1980年11月23日,胡德平在日记中分析说,“赵”是“赵紫阳无疑”,胡“应是胡乔木”。胡耀邦和赵、胡想法不完全一致,那么胡耀邦有些什么具体想法呢?他说:“我想设一个主席团,我在主席团中占据一个很不突出的角色。我也认为我在主席团中也不合格,……在这样的位置上多做工作。”这段重要内幕,让人联想起近来有关习近平的传闻,“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与中共元老温家宝等人,完成了对习近平权力的实质剥夺。今天的习近平,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并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真是这样,倒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共党报、军报上的这种对习近平个人崇拜的明显降温。正如前面所说,中共军报上相当数量的文章,仅仅象征性提及习近平一次,甚至很多政治文章,只字不提习近平,更多的强调所谓“党中央”。
报纸背后的中共高层斗争
胡绩伟,这个中共历史的亲历者,在《从华国锋下台到胡耀邦下台》一书,讲述的是“从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四年底,我主持《人民日报》时期,围绕报纸宣传反映了中央高层的政治斗争中的几件大事的纪实。”故事的开始,胡绩伟首先回忆了被“审查告一段落”、“参加编辑工作”的过程。在1975年春,中共为了作秀,显示其所谓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为即将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装点门面。周恩来“指示管辖《人民日报》的极左首领张春桥、姚文元停止对报社老干部的批斗,吸收一些人参加工作。”于是,报社的头头找胡绩伟谈话,宣布对他的“审查告一段落”,要他参加编辑工作。胡绩伟不愿意跟这些人搅在一起,所以他以“肝炎”为由,回到了成都老家。住在老朋友冯诗云家里,冯在“文革”前是中共全国总工会的宣传部长兼《工人日报》的总编辑。
在成都8个月后,周恩来病情严重,此时邓小平负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决定在中共国务院成立了一个“政治研究室”,胡绩伟指出,邓小平设立这个“政治研究室”的目的,是“企图逐渐纠正极左的那一套宣传路线”,实际上就是在内斗中夺取中共宣传机器的主导权。
所以,胡绩伟在胡乔木和吴冷西的推荐下,返回北京。“被调到政研室,参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
胡绩伟在书中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毛选》五卷编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南海内紧靠怀仁堂西面和原来邓小平官邸的北面,我每天上下班由国务院车队派车接送。平常,轿车进中南海西门,直接送到办公室门口。一九七六年十月七日晨,车到西门,门口加了哨兵,不让我的车进去,经我出示工作证,只准我步行到办公室。沿途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胡绩伟快步走到办公室,先到的人告诉他:“四人帮抓起来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