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行善后接受了对方的谢礼,孔子称赞“做得好”。(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一样都做了善事,孔子赞赏子路,却批评子贡!为何孔子有双重标准?
“子贡赎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在国外做奴隶的鲁国人,谁能赎回他们,就可以得到鲁国的赏金。子贡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钱,个性低调,不居功。他帮忙赎回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拒绝鲁国的赏金。
孔子知道后,对子贡说:“你这样做是错的。”
“子路受牛”
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救起一位溺水的人,对方非常感激,赠送一头牛给他。子路接受对方的谢礼。
孔子知道后,称赞子路,“做得好”。
圣贤处事,其目的与意义比我们想的更为深远。(图片来源:Adobe stock图)
善的循环
一样都做了善事,为什么孔子有不同的回应!
孔子认为,圣贤处事,不仅是独善其身而已,还要能移风易俗,间接改变众人的行为。子贡很有钱,但更多的人是穷人,如果要大家都向子贡学习,不求回报,这么高尚的道德标准,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没有回报作为激励,很多人会失去行善的动力,如此一来,善就无法循环了。
反过来像子路这样的,收下对方的谢礼,达到“鼓励人去行善”的效果,以后鲁国勇于救人的人就会变得很多。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