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鬼压床了吗?东西方“睡中惊魂”的共同体验。(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吧?一种是半夜被吓醒,一种是人在半梦半醒间,胸口发闷、四肢无法动弹、想喊却喊不出声,有的甚至看见鬼影或黑影。
现代医学说这叫“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归因于大脑与身体的时差。
当大脑醒来但肌肉仍处于梦境中的放松状态时,人会短暂“清醒却动不了”,伴随幻觉、胸闷、窒息感。是罹患了睡眠障碍的疾病。
因为这种经验极度恐怖,各文化都用“灵异力量”来解释,也就是中国人说的”鬼压床”。其实现代科学的解释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那些所谓的科学家不也把濒死体验说成是一种幻觉吗?其实在我看来是非常肤浅、非常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
说回正题。英语中噩梦是nightmare。但若只看字面nightmare=night(夜晚)+mare(母马),不免令人困惑(至少我中学时就曾有过这种困惑):“夜里的母马”?梦里有人被马踢?
其实,这场语言上的误会,背后还藏着一段相当古老的故事。
夜之女魔:mare的真正身份
在中古英语里,mare 并不是母马,而是一种名叫 mære 的梦魇女魔。
古时的欧洲人相信,这种妖精会趁着人在睡觉时潜入房间,骑在人胸口,压着对方,让人呼吸困难、动弹不得。大概像我们说“俾鬼责”或“鬼压床”的状态吧。
于是乎“nightmare”便慢慢地,衍生出“噩梦”之意。
因此,nightmare 原意并非“夜晚的马”,而是“夜里压人的女魔”。
只是后来英语拼写定型、语音巧合,人们早忘了那位女魔的身影,只记得“mare”是“母马”。
于是“梦魇”这个字,慢慢被读成了“夜里的母马”——一场由语音引发的文化误会。
顺带一提,“mære”源自原始印欧语的“mara-”,解做一种妖精,而隶属于印欧语一员的梵语,便有“mora”一词,传入汉人社会后便被译成“魔”。
所以如果你用“nightmare”的古音“nag mara”,来跟“夜魔”的古音“lag mora”相比较,便会发现其相似之处。
人类共享的恐惧,被语言翻译成各自的梦魇。(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恶梦的形象:从民间到画布
十八世纪画家 Henry Fuseli 的名作《The Nightmare》将这层误会具象化:
画中,一名女子昏睡于沙发上,胸口趴着一只丑陋的地精;窗帘后,一匹黑马探出头来,双眼发亮,注视观者。这匹马,正是那个被误会进梦中的“mare”。
《The Nightmare》—Henry Fuseli©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而画家在这里玩了一个语言的恶作剧——把“nightmare”的字面误读变成了真实的幻像。而观者,也因此同时看见了语源的真相与错觉的化身。
被压的梦:东西方的共同体验
有趣的是,同样是夜半惊醒、身不能动的梦魇,西方人看到的是骑在胸口的恶灵,东方人感觉到的是阴魂的压迫。在中国,人们称之为“鬼压床”,归因于阴魂;而日本人则说那是“金缚り”,被无形的锁链困缚。
在西班牙语世界里,则说“死人坐在我身上”(se me subióel muerto)。
可见,同一种睡眠瘫痪的生理现象,被不同文化赋予了不同的灵异叙事。人类共享的恐惧,被语言翻译成各自的梦魇。
责任编辑:杨帆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