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照今塵——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未來(圖)

作者:天寬 發表:2025-07-30 22: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6個留言 列印 特大

//img6.secretchina.com/pic/2025/7-29/p3676571a274665270-ss.jpg
中華民國國旗(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自2024年5月以來,由中國國民黨及臺灣民眾黨提出的一系列名為「國會改革法案」的法律修正案所引發的爭議及後續風波延宕至今,從青鳥行動到大罷免潮,自立法院擴權開始,曾有自媒體人評論臺灣恐步入「憲政危機」。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已有77年,現施行於臺澎金馬的憲法增修條文亦歷經了八屆總統直選,在歷史的今天,臺灣是否真的面臨憲政危機?這部被胡適譽為「比美國憲法還要進步之憲法,為世界上最合乎民主之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未來意味著什麼?在現代潮流席捲的當下,今天的人們或許已很難理解在百年前天下變革,帝制步入黃昏,中西思想交融的時代裡,中華傳統士人菁英之所思所想。本文不涉入當下紛爭,也不做冗長的學術據論,謹以現世紛亂為楔子,結合讖緯、掌故,在歷史步入新天象的檔口,拋磚引玉,淺析中華民國憲法之來源、現狀與兩岸之未來。朽槳揚波,願不負推舟之力。

1.昊天垂佑 奠立中華

數千年來,中華大地歷經朝代更替,五德終始,在上天的注目下,朝朝代代如走馬燈匆匆過場,留下璀璨衣冠文物、藝術人文,如海外華人媒體《千古英雄人物》系列序言中所言:「縱覽中華數千年歷史,創世主通過聖皇、真人、名臣、戰神、詩仙等為華夏子民開創生存環境,規範道德標準,豐富思想內涵,奠定正統文化,欽置立國體制,並通過朝朝代代天國眾生下世結緣實踐,帶來不同的天國文化,於中華大地融入、演繹、充實中華神傳文化。」當中國歷史最後一個朝代落下帷幕,滿清水德涸盡,五德終始之舊循環也進入完結。在神州大地的舞臺上,上演了興衰更替滄海桑田,再繁盛的皇朝終將落幕,而無數次風雲變幻過後,青天白日照常升起,亙古不變地照耀中華大地。

在中華文化信仰中,中華天子在圜丘祭天,為國家最重要之祭祀禮儀,百姓雖無直接祭天之權,卻有敬天之習俗,體現在遇到不公囹圄時叩問蒼天,言:「蒼天在上、皇天有眼」,對包拯這樣大公無私的官吏譽稱作「包青天」、「青天大老爺」等等。孔子云:「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中國歷朝君主所祀上帝,即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於紫微垣統轄中華大地節氣、農耕、國事、戰爭及一切興替,是人間天子權柄的授予來源,皇帝詔書曰「奉天承運」即體現了人間權力之來源,北京天壇祈年殿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至今供奉有皇天上帝之神位。北京天壇、南京中山陵、臺北中正紀念堂皆用藍瓦以象青天,是為昊天垂佑下正統中華之延續。一百年前,在清皇朝覆滅,中國數千年君主專制步入終結的洪大天象下,《千古英雄人物》系列中最後兩位英雄人物——孫中山、蔣介石登上歷史舞臺,在昊天垂佑下欽置立國體制,延續中華正統,保存中華文化,奠立中華未來。

在中華民國開國以前,數千年來中華大地歷經朝代更替,從未有一朝正式以「中華」為國號,在五德終始之舊循環中,朝朝代代於中華大地演繹不同的天國文化,充實並奠定了中華神傳文化之內涵,朝代更替運程終結後,跳出歷史週期舊律的中華大地面臨全新之國體與未來,在昊天垂注下,中華之正名終與國號合一。

在正統觀念中,中國與四夷相對,位居天下正中,是神傳文化的中心,聖王降世之地,《左傳》有云:「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又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當數千年來帝制皇朝之五德終始步入終結,歷史舊戲落下帷幕之關要,上天選定孫文,於亂世中凝聚人心,傳播思想,結緣眾生,構建全新之中華共同體,直至歷經十一次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在中華民國開國不久後,境外勢力蘇共在中國建立支部,西來幽靈中共開始附體寄居中華大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分裂竊據大陸國土,並系統地摧毀和變異中華文化,在當時陰陽反背天象的加持下,中共血旗之「邪黨紅」逼退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朱紅正色,中華民國政府之治權縮限至臺澎金馬及南海諸島,中華文明面臨最大之歷史劫難。

中共以謊言與暴力起家,自建政之初即開始系統地矯詔孫文遺教,如編造「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之所謂「新三民主義」,一方面又自詡爲孫文之繼承,以更方便地歪曲盜用中華符號,在統戰的同時對孫文之人格和思想進行抹黑。在中國周禮廟制中,以開國之君位居正中,後世君主左昭右穆,陪祭兩旁。美國雖將起草憲法之先賢都尊為國父,而在國會山中,亦將華盛頓繪於穹頂之中心,並以華盛頓命名首都。開國之君行神授之天命於人間,統治力不源於舊制而來自於人格魅力、文治武功,是上天意志於人間的體現。開國之君宣誓就職後,將強大的法外天意轉化爲法內之力,他的權威先於憲法,而憲法之權威始自於他。

孫中山作為歷史上第一個以「中華」爲國號的開國領袖,奠定了中華民國之立國體制,卻未能等到國民革命真正成功,青天白日光耀神州的那一天,如北京雍和宮大喇嘛白普仁尊者所預言,中山先生專爲收滿清江山而來,於今滿清覆滅,中華奠立,孫先生即回歸自在天歸天王位。孫中山辭世後,上天選定蔣中正爲中華正朔之傳承,在國家危難中,從廣州起兵,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下,以不到十萬人的兵力擊潰麾下七十萬大軍的北洋軍閥,自南向北統一中國,開創歷史之先河。蔣中正先生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爲中華之認同注入能量。

從陳天華、章太炎、梁啟超、宋耀如到國父孫文,在帝制崩解的千年變革中,社會賢達們不斷傳達昊天神諭,統合漢滿蒙回藏,凝聚國人認同全新之「中華」,最後由孫中山應驗先賢所傳神諭,開中華民國。中共邪靈自知自己非昊天上帝所垂佑的真正「中華」,自始自終不過是一盤據中華國土上的叛匪集團、置於歷史大戲中考驗人心,中共建政後簡化漢字,改「華」爲「华」,斷絕正體字所對應的天界靈力。受現代無神論教育長大的中國人或許會問:談論中華民國憲法,講這些中華背後虛無飄渺的神靈世界有何意義?其實小到流行文化、社會風尚,大到國家政權、意識形態,任何東西在人世間立足,都有其背後因素。二戰時,日本天皇敕令日軍部隊不得破壞中山陵,當時日軍高層也知,有些玄之又玄、冥冥之中的力量,不能輕妄對待。

在舊帝制循環中,君王崇奉儒道思想,時時以忠孝節義、視民如傷要求自己,昊天上帝感於王者思念之純,賜予天子國祚,讓中華天子代天巡狩,開太平盛世。若天子昏聵無道,世風日下,弗敬上天,則會以天象示警,若天子不下罪己詔改過自新,則會天災不斷,以至五德輪替,改朝換代。帝制終結後,中華新立,國父堅持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爲國旗,表面是不喜五色旗中五族上下分裂,以黃代滿,悖於平等,選擇背後亦彰顯昊天之力量。青天白日在設計之初,取自天日宏美之象,「昊」字本義,即青天白日,白日十二道光芒對應人間十二時辰、一年十二月、十二地支,亦上映黃道十二宮,是五德循環結束後,昊天之光普照中華的影現。即使目不識丁的老婦孩童,看到青天白日圖騰,也會本能地肅然起敬,這就是符號、旗幟背後的靈力體現。

在現代思潮影響下的人們,往往解構和輕蔑傳統,對符號背後的深邃不以為然。古人用「斬將搴旗」以言戰功,斬殺敵軍將領自然軍功至大,而奪取敵軍旗幟為何同樣是軍功?且各國軍隊,皆要求各部隊在授旗後妥善保存旗幟,一旦軍旗被敵軍奪走,會被撤銷番號。如一軍團全軍覆滅,只要有一人抗旗回到師部,師部會配備新的兵員,讓他當團長,繼續與敵軍作戰。日軍在二戰期間,戰鬥條令規定,當判斷戰局有全軍覆滅之危險時,應主動焚燒軍旗,而不使之落入敵軍之手,此儀式被稱為「奉燒」。

國父堅持於太陽曆之1月1日開國,首創以「中華」為國號,設青天白日為徽,背後是昭昭天命。蔣公堅持以12月25日立憲也合天數。12月25日是儒略曆之冬至,象徵光明重生,遠古各民族之太陽神皆以冬至為誕辰,如古印度太陽神蘇利耶與古波斯太陽神密特拉。歐亞諸宗教信仰,流傳有童貞女在12月25日誕下救主的傳說。在傳統五行中,冬至爲地雷復卦,謂曰「一陽生」,是自黑暗走向光明的起點。

在中共教育宣傳下成長的人們,往往難識中華民國憲法背後所承載的道統之意義,似乎只要占山為王,統治即是正當合法的。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大義名分、正統思想、旗幟圖騰看似抽象,實則是高維世界在人間的投影。中華之法統對應著隨創世主開創中華文明的天界正神,而中共所連結的是附體在中華大地的變異生命,效忠中共等同於將靈魂奉獻給共產邪靈。不釐清中華民國肇建之脈絡,空言憲法表面文字,則無法觸及國體制度背後蘊藏之深意。

中共建政後,一方面系統性地摧毀中華文化的器物載體,一方面偽裝「中華」,霸占中國話語權,用黨文化取代和異化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張揚假惡鬥之流氓痞態,使正統中華文化蒙受污名。孫中山作為以「中華」為國號之首位領袖,相關歷史被中共文宣系統以各種顯隱的方式竄改與扭曲。當中國人斷絕了對國父的崇敬,「中華」這一國族與文化共同體會走向損耗解體,而恢復歷史之正述,則如歷經嚴寒後春回大地,雲開霧散,青天白日普照人間。

孫文雖未直接領兵武昌起義,卻因湖北新軍誤認孫武爲孫文胞弟而向其倒戈,共進會參謀長孫葆仁改名孫武,字遙仙,中山先生名孫文,字逸仙,沒有孫文之威名,新軍何以倒戈兵變?孫中山自美國回國,途徑歐洲會見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外交部長畢盛,並與四國銀行團開會,商議停止向清廷貸款,否則中華民國開國後,惡債一律不予繼承。清末國庫虛空,朝廷嚴重依賴西方借款,為此不惜抵押關稅與路權,孫文阻斷清廷金流,使辛亥革命取得後勤上的優勢,間接導致北洋軍人怠工,若無孫文,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勝利。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於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正式誕生,並於開國兩個月後施行《臨時約法》,後經歷了北洋軍閥袁世凱復辟帝制,曹錕賄選之破壞,顛覆了《臨時約法》程序正義之法統。孫中山制定通過軍政、訓政以實現憲政的三步路線,以及「訓政限於六年」的遺訓,矢志恢復憲政法統。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頒布《訓政時期約法》,並籌備正式制憲,以建立垂之萬世、永矢咸遵之法統。

2.三生萬物 五瓣梅開——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

孫中山曾言:「中國有一個正統的道德,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子而絕。我的思想,就是繼承這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來發揚光大的。」又言:「三民主義非列寧之糟粕,不過演繹中華三千年來漢民族所保有之治國平天下之理想而成之者也。」國父思想之脈絡,源自中華上古之傳統,在千年專制瓦解後,使中華文明重續堯帝以來二帝三王之道。兩千年前,孔子「述而不作」,非不能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只是在禮崩樂壞、大道既隱的時代,行堯舜之道是沒有土壤的。兩千年後,在帝制崩解,中西思想交融的數千年未有之變革中,孫中山融合中華傳統與西方憲政之精要,開創三民主義,奠立共和國體。

孫中山先生深刻認識到,沒有「中華民族」這一全新的文化身分共同體,中華大地會重演漢滿蒙回藏各族刀兵相殘之歷史,華族不以種族論,而以文化論,所有認同中華文化者皆共處大中華之屋簷下,構建中華民國,此為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若無民族主義,中華將成為空殼,孫文之民族主義使國家主權繫於全體國人,建立主權在民之中華民國。孫中山逝世後,中華民國在蔣中正領導下經歷北伐、抗日,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下,中華之共同體得到前所未有之凝聚與奠酹。

三民主義中,民族為根系,民權如花葉,民生是果實。中華大地億萬國人凝聚在華族這一共同體內,共沐民權雨露,結民生之果。國父深諳直接民主之民粹化,中共亦曾大喊民主口號以欺世,孔子言「鄉願德之賊也」,故三民主義以民權代民主,汲納古典代議制民主之政治智慧,確立國人與生俱來天賦之人權。國父於民權主義之下融匯東西思想之精要,設計權能區分之五權憲法,成為構建五院政府之法理基礎。

孫中山強調:「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最善政體莫如堯舜。蓋堯舜之世,亦為今日之共和政體,公天下於民。何以見之?即堯以舜賢而讓位於舜,舜以禹賢而讓位於禹也。」又言:「堯舜之政治,名義上雖然用君權,實際上是行民權。」在中華凝聚為統一共同體,國人享有民權之基礎上,人民安樂,國運昌隆,開天下為公之大治,此為民生主義之碩果。

胡漢民曾總結三民主義相互包含之連環性:民族主義須有民權與民生,使之不成為帝國主義;民權主義須有民族與民生,使之不落入虛偽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民生主義,須有民族與民權,使之不成為絕對的資本主義;三民非各自分立,乃是一體三面,互生共榮。

在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孫文之思想在中華大地廣泛傳播,成為推動革命,建立共和之基礎。日本西本願寺布教僧水野梅曉於辛亥革命期間遊歷中國,在《孫逸仙在長江一帶的聲望》一文中寫道:「我旅行長江一帶,發現學界、軍界、政界,而至於販夫走卒,都具有革命思想,尊敬孫逸仙如神如救星是事實。由於我不認識孫逸仙,所以就不敢論其人物,但我相信,孫逸仙這種聲望、受尊敬,絕非來自策略,而當是孫逸仙的天爵和天位。」

孫先生曾言:「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我國民之論古者,莫不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實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國父認為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上古既有共和之風,非現代文化可以取代,堅定捍衛神傳文化之正統,並警示:「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以新文化運動為例,孫中山並不支持普行白話詩,認為「中國詩之美,超越各國,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韻數句,可演為彼方數千百言而不盡者。」對於共產主義者,孫先生批評「此乃中國少年學生自以為是,及一時崇拜俄國革命過當之態度。」孫先生在接受日本記者松島宗衛採訪時更直言:「若共產黨而有紛亂我黨之陰謀,則只有斷然絕其提攜,而一掃之於民國以外而已。」

現今國人雖知三權分立,對民權主義衍生之五權憲法卻鮮有深入之認知。三權分立被視為西方之經典學説,但追根溯源,孟德斯鳩所觀察英國之體制,先天本質為議會獨大之政體,只因運行長久後,君主、貴族院、樞密院、聖公會等權力因非國是緊急不會祭出,逐漸閒置收縮,而內閣與法院,由於國家日常政務不可獲缺,逐漸膨脹,漸與議會鼎足而立。

英國政體各權能隨時間膨脹收縮,成為孟德斯鳩所視之三權分立。美國依照孟德斯鳩學説設立三權分立體制,一樣面臨先天之膨脹收縮,運行至十九世紀,已出現所謂「獵官制(spoils system)」之弊病,即不論誰當選,都把政府部門人員換作自己的親朋故舊,造成行政部門缺乏專業素養,腐敗之風盛行。為了糾正黨人任用之流弊,美國效法中華民國五院政府之考試院設立公務員制度委員會,考核聯邦政府內部僱員之績效,並區分政務官與事務專員。選舉上臺之政客為政權注入民意之合法性,科舉入仕之官僚保障了政府運作之合理性。

中國數千年君主專制中,皇權兼攬行政、立法與司法權,而考試權與監察權分別由科舉制度與行政監察制度實施,孫中山之五權憲法融合中華傳統與西方憲政,五權分工合作,避免立法權兼攬監察權造成國會專制之隱患,革除行政機關侵染考試權造成「政府無能」之流弊,使政府服務於人民。

孫文深知依現實中國國情,若以直接民主選舉總統,恐為野心家鼓動,引發國家動盪。在五權憲法中,設立國民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選舉總統與副總統。國民大會選舉、罷免總統、副總統的職權設計與美國的選舉人團有相通處。美國的選舉人團,實行「贏者通吃」原則,將多數州的民意與多數人的民意折中,成為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的混合。贏得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不一定贏得多數選舉人票,其支持者不得不面對「多數敗於少數」之失意,使選舉得總統直選之混亂卻又不如直選般使支持者心服口服。

由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不會出現因各候選人支持者跨省聚集所引發之社會騷動。國民大會由全國各縣代表行使代議制之權能,赴首都國民大會堂進行投票,當日即可開票出結果,使中華大地跳出中國歷史週期舊律,完成政府之平穩更迭,避免糾紛與衝突。

不同於美國選舉人團僅存於大選期間,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為常設機關,除選舉總統、副總統外還有修憲、決議領土變更案、議決監察院所提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之職權。在孫文之構設中,國大代表們非職業政客,由體制外社會賢達組成,國大代表一職為榮譽頭銜,代表們不領公帑,與民休戚,杜絕為飽私利而為官者的加入。

國父認為「政」是眾人之事,「治」是對眾人之事的管理。據此,他將政府的功能分為政權與治權。政府之政權來源於全體國民,人民享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項政權,人民之四項政權通過代議制選舉之國大代表交由國民大會行使,並將國大之憲法層級置於五院之上。治權則由五院行使,管理眾人之事務。如此一來,孫中山先生認為人民透過選舉國大代表行使政權,由國大選舉出總統、副總統,進而控制政府施政的治權,使得政權與治權之間達到平衡,

在五權憲法設計中,如要通過憲法修正案,須由立法院先通過,最後才能召開國民大會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若要罷免總統、副總統,須由監察院提出彈劾案,才可召開國民大會表決彈劾案,同時須由司法院之憲法法庭來審理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案。

孫中山之政體設計,通過體制外各界士紳賢達,代表中華國民,選出中華總統,再由這一體制外賢達所共同推舉之總統來提名由體制內官僚組成的五院政府之院長,以平衡官僚集團與民眾之距離。有人可能會問,國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由一群未受專業政治訓練之士紳賢達掌握複決領土變更案、修憲案、彈劾案之最終權力,不會致使國家失控嗎?

1946年,深諳國父思想與中共邪痞本質的中國民社黨主席、哲學家張君勱先生主持起草《中華民國憲法》。張君勱通過設置極高的開會門檻,使得法理上最高權力之國民大會,近三千名全國各界士紳賢達們,除每六年舉辦一次的總統選舉外,如沒有修憲、罷免總統、副總統這類極少遇見的大事外,不得無故開會,巧妙消解了國大代表們自我擴權、長駐京城,染指日常政務之可能。

在限制國大代表們自行集會之同時,四六憲法賦予了總統召開國民大會之權力。若立法院自我擴權,癱瘓國政,使總統無法有效領導國家,總統可通過召開國民大會表決國是之名義,壓制立法院之亂象。《六韜》云:「聖王號兵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對於總統而言,國民大會是不可輕易示人之神器,平日懸而不發,關要時刻祭出可扶危定傾,撥亂反正。

在《法國憲法》中,賦予總統可發起全民公投之特權。直接民主之力量,同樣不可輕易祭出,因普羅民眾之知識水準,難有職業官僚對政策之專精度,一旦行使直接民主,若受民粹鼓動,後果往往難以收場,但總統手握此項特權,在具有廣泛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可成為懾阻議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四六憲法中,總統若要壓制立法院,由於有國民大會這層緩衝,不必勞民傷財舉辦全民公投,只需召開國民大會,藉由全國民意箝制立法院之聲浪,以小代價、低成本穩定政局。

中華民國因監察權獨立於行政、立法權,選舉之贏家無法隨意開除或處分剛正之官員。監察院行使糾彈百官之權力,可對各級政府之不當作為提出糾正案。公務員若被監察院處分,也可向司法院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申訴,並以二審裁決為終審結論。在五權分立的政體中,由考試入職的專業公務員雖由選舉上臺之政客所領導,卻不是選舉之贏家能夠任意裁撤的。

考試院負責公務員之考選、培訓、銓敘以至安排退休待遇,延續自中國傳統科舉制度之千年脈絡,其考試委員由總統提名,而非行政院長,使委員們的任期與來源相錯開,以避免民選政客與技術官僚間暗箱勾兌。

相較西方諸國,監察院與國民大會類似上議院,處事老成持重,不領公帑之國大代表類同英國上院之世俗貴族,而立法院則相當於下議院,為喧囂激烈之議場。在四六憲法中,監察院對行政院下各部長之人事提名具有同意權,且監察委員在院會內發言,享有言論免責權,對外不負責任,頗有參議院之特徵。

儘管如此,因監察權獨立於立法權,監察院不能同美國參議院否決眾議院一般,否決立法院通過之法案。但這種無權也非絕對,如果立法院通過之法案,送至總統府待正式公布生效,而總統認為該法案尚存爭議,不能加蓋總統之印,可以將法案送往監察院進行複核。若監察院認為法案確有問題,總統可以籍此將法案「留中不發」,既不否決,也不簽署,與監察院一起變相杯葛了法案。在此情況下,監察院與總統一起,形成了類同英國上議院之權力,於此類細節中可管窺《中華民國憲法》設計之精妙。

監察院之創制延續自御史臺、都察院等中國古代御史諫官制度,既監督行政權,又可避免立法權之專制。在四六憲法中,監察院可向各地派遣監察委員或專責調查員,各地監察委員行署依法接受各地民眾之書狀請願,類似中國古代御史臺向各地派出監察御史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

效法中華民國之監察院,瑞典設有議會監察使,波蘭則於1994年正式成立最高監察院,下設有16個地區公署。2007年,「憲法變遷與憲政改造」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辦,獨派團體希望制定新憲法,消除現有政體內一切中華元素,欲借研討會請西方專家大談「三權分立」,為裁撤監察院與考試院之期望創造輿論熱度。結果事與願違,會議上美國憲法學家大談「第四權力」與「第五權力」之構思,認為監察權之獨立極有必要,對孫中山之遠見卓識深感於心。

國際憲法學家阿爾伯特.布勞斯坦(Albert P.Blaustein)認為,許多現代憲法在有意無意間追隨《中華民國憲法》的設計,設立相對映的獨立機關,如公務員敍用委員會、主計審計長、行政監督察等。

要確保監察院之獨立超然,不僅要賦予其實權之鋒芒,使之能抵禦其他權力機關之施壓,同時須使監察院自身不涉入太多利益牽扯。在四六憲法中,為此規定了監察委員不得兼任任何官職,包括國營事業之董事。

孫中山將「彈劾權」自立法機關剝離,交予監察院行使,是鑑於歐洲各國之議會中,議員們往往不以立法為權責,而成日忙於倒閣,以便讓自己有機會入閣為官,使得具體辦事之行政部門動輒得咎。當組閣倒閣像北洋政府後期那樣成為家常便飯,民生國計之規劃無法得到中長期的執行,軍民不再信任憲政制度,進而使國家走向動亂。

鑑於世界各國之反對黨,往往具有「為反對而反對」之生態棲位,要使監察院行使獨立監察權,監察委員需要敢於得罪當權者,同時也要確保委員們無法從糾彈百官中獲利,故而在制度設計上,四六憲法規定監察委員之候選人,須符合三類人群中至少一類。其一類為老資歷的公務員,其二類是資深律師,其三類是老牌新聞工作者。不同於只要為了能贏得選舉,什麼都敢說敢做的政客,這三類人適合專注於做政治森林中的啄木鳥,糾除貪贓枉法之害蟲,維護公義與秩序。

監察院還有一特點,其在行政構設上將中華民國審計部置於監察院下,而非由行政院領導。四六憲法中,行政院編列之政府預算案,經由立法院通過,但決算審計之權,歸於監察院下轄之審計部。監察院不僅行使彈劾、糾舉之權力、同時可以審計查帳,對行政部門之不當作為提出糾正案。

對於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憲法》在構設上呈現了「複合聯邦制」的特點。晚清末年,孫中山與康有為雖在共和革命與保皇改良兩派上勢成水火,但卻於政體問題達成充分共識。二人都主張聯縣自治,即在開放民權之過程中,地方自治權重心應下放於縣,而不可在省,省一級距離普羅民眾尚有距離,而實行縣級直接民主,可培養公民之政治參與,更好地落實民治。且依中國各省體量規模,若將國家自治權下放於省,易釀成軍閥割據國家動盪。

法國政治科學之父布丹(Jean Bodin)認為國防、外交、鑄幣、司法終審等權力,歸屬於國家主權,而不宜作為地方自治權。在孫中山的設計中,中央與地方陰陽相濟,而非矛盾對立,以縣為單位實行地方自治最大限度保障了民權,為國家降低統治成本,同時避免各省為野心家所割據,與國家主權分庭抗禮。

陳炯明執意的聯省自治,並非1787年在費城制憲會議通過的那一套美式聯邦制,而類似被1787年《美國憲法》所淘汰的邦聯制。在陳炯明的方案中,軍隊不屬於國家,而屬於各省督軍私人之武裝,即便國家要應付對外戰爭,也要向各省督軍借兵,嚴重違背「軍隊國家化」之憲政原則。

胡適在《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一文中寫道:「他們的聯省論,完全建設在武人割據的慾望上面,決不是建設在人民實際生活的需要上面……不過聯省自治其名,聯督割據其實,不啻明目張膽提倡武人割據,替武人割據的現狀加上一層憲法保障。」陳炯明最終未坐穩「廣東王」,在國民革命軍東征中被擊潰,其《廣東省憲法草案》成為歷史。陳炯明兵敗後逃亡香港,任中國致公黨總理。陳家後人通過香港《華字日報》連篇累牘刊載歪曲歷史、抹黑孫中山之文章,成為現今中文網路黑孫運動的材料源頭。其麾下致公黨勢力,在1949年中共篡政後成為中共圈養的八大拍手花瓶黨之一。

中華民國四六憲法體現了濃重聯邦制之精神,有別於美國之州權,是以縣為單位之複合聯邦,將中華大地劃分為千縣之邦,每縣至少選出一名國大代表,並在人口多的縣市,增設代表席位,此外邊疆民族、婦女界及僑民團體等享有保留席位。國民大會在席位分配上平衡了多數縣與少數人之民意,體現民權之平等與包容。

194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三讀通過,並於次年12月25正式施行,孫中山的憲政理想,經由軍政與訓政,歷經軍閥叛亂、日軍侵華之波折,最終於抗戰勝利後在中華大地實現。1947年11月21日至23日,國民大會代表人民直接選舉如期舉行,選出了包括臺灣省19名國大代表在內的2961名代表。對於被中共叛亂占據的縣市,選舉暫時無法舉行,只能辦理「淪陷區流亡選民登記選舉」。在全國47省、市及蒙古18盟旗、西藏區內,分別在城市街道和鄉鎮各處設立投票所,全國約3億選民,憑他們的自由意志,慎重遴選了他們所信任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開創了中國歷史首次全民普選。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大地由訓政走向憲政的歷史關要,中共叛匪集團趁國軍主力大量犧牲於抗日戰場,在馬歇爾離華後分別向魯南、魯西南發起猛攻,中華民國第二次衛國戰爭全面爆發。馬歇爾回國升任國務卿後,杜魯門政府為迫使中華民國容許中共加入政府,無一軍械運來中國,而中共則在蘇聯援助下持續壯大。1948年5月10日,在中共全面武裝叛亂的背景下,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中華大地上首次民主憲政在馬列侵華之背景下不得不凍結。

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設臺北,中華民國有效治權縮限至臺灣全省、浙閩沿岸與南海諸島。1991年5月1日,施行43年之久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由總統李登輝經國民大會諮請公告廢止,中華民國正式恢復憲政。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大陸選區僅餘福建省金門連江二縣,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在戡亂條款下長期無法改選,被黨外運動人士稱為「萬年國會」。中華民國政府為回應臺灣本土化風潮等政治情勢,開始著手修憲,在公告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同時公布了國民大會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後經過七次增修,成為現今中華民國政府運作之基石。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國家政體由四六憲法所設立之內閣制變更為半總統制,並將總統之選舉從國民大會間接選舉改為自由地區直接選舉。政府首長之行政院長從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產生改為由總統直接任命產生。國會則從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精妙嵌合之三院制改為唯立法院之一院制。增修條文將國民大會凍結,並將監察委員由省議會間接選舉產生改為全數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產生,監察院失去民選代表之民意基礎。由於首長與監察委員們皆由總統提名,監察院發起對總統罷免案之權力歸併立法院,監察院從頂層權力機關降格為準司法機關。由此,五權並立之憲法框架不再是均勻飽滿之五瓣梅花。

在四六憲法中,超出日常事務之重大變更決定,不能由一屆立委們草率推翻先祖與後代子孫們所共同延承之法統。故而立法院僅限通過一般法律,而無權直接通過憲法性文件,只能表決修憲之草案。修憲案的最終表決,須通過國民大會行使。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由於國民大會在國土光復前被凍結,修憲之最終權力交予自由地區全民公投,並設立極高之發起與通過門檻,確保了中華民國法統之莊嚴屹立。

在中共暴政機器的全方位壓制下,中華大地曾經的民主憲政雖為言論封鎖之禁區,但追尋自由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每年的雙十國慶,明白歷史真相的中國民眾以各種方式突破層層封鎖,慶祝中華民國的誕辰。今天的臺灣,四六憲法之精妙設計雖因現實情勢被折疊縮限,但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所訂立的憲政下,民主指數位居亞洲之冠,被譽為華人民主燈塔,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首句「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限定了凍結國民大會之期限,潛藏了昭示兩岸未來之伏筆。

3.陽復而治 光耀中華

在歷代流傳之主流預言中,以諸葛孔明《馬前課》最為言簡意賅,用詞至精至簡,可作為各類預言之定序與綱要。在預言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之蹇卦《第十課》中,以「朋來無咎」簡明中華民國之遭遇。「朋來無咎」語出《復》卦卦辭:「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第十課》蹇卦與《馬前課》最後一課未濟卦一同為互卦,潛藏了相應之關係。帝制終結、中華奠立後,如道家真人劉培中所言:「白陽星光暗又明」,中華民國歷經盟友之背叛與拋棄,渡過嚴冬後最終陽氣復還春光韶現,朋來無咎。在「四門乍辟」之中共「其道大衰」後,「陽復而治,晦極生明」,白陽恢復治理中華,歷經磨難之中華大地最終雨過天晴,青天白日復照神州。

中共自建政伊始,即以顛覆中華民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為目標,以暴力裹挾,炮製輿論,分化民眾認同為手段。今天部分臺灣人視1949年撤退來臺之中華民國軍政人員為被中國民眾趕來臺灣之難民,實則所謂「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是中共向世界灌輸的無數謊言之一。中共邪黨並非現代政治黨派,而是突破人類道德底線之流氓匪幫,中國民眾在暴力裹挾下從無選擇權。所謂「農民因分到土地而擁毛」同樣是謊言。中國農民自古勤懇勞作,靠天吃飯,在前所未有之暴力運動中,中國農民在暴力裹挾下被迫手沾血債,故而害怕流亡在外之地主子嗣帶著國軍還鄉團殺回來,不得不被裹挾上船。中共通過動員各地流氓無產者,用暴力裹挾民眾捲入運動,而國軍因在抗日戰爭中大量犧牲了地主鄉紳之子嗣,民間自衛力量消減,為中共叛亂創造了條件。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將領代表同盟國接受在臺日軍投降,臺灣光復,兩年後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臺灣共產黨領袖謝雪紅在中部地區組織民軍,全面接管臺中市警察局、專賣局臺中分局等重要政府機構,中共《解放日報》隨即發表「支持臺灣獨立」社論。毛澤東在延安發表廣播講話:「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完全支援臺灣人民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鬥爭。我們贊成臺灣獨立,我們贊成臺灣自己成立一個自己所要求的國家。」早在1928年4月15日,臺灣共產黨即在中共代表彭榮受共產國際委託領導下,於上海霞飛路「金神甫照相館」成立。臺共在其揭櫫之政治綱領中首次提出「臺灣民族」的概念,並明確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成為臺灣有史以來首個提出臺獨主張的政治團體。中共一方面以「建立臺灣共和國」之名義欲從臺灣內部顛覆中華民國,在如今的兩岸情勢下又以「反臺獨」為幌子統戰國民黨,以各種面目為偽裝,分化臺灣社會,攪亂民眾認知。

在現今的政治現實下,獨派團體若想修憲,且不論國際社會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依照現行法理,須達到立法院四分之三之絕對多數,而非過半或三分之二簡單多數,才能提出修憲草案,這在臺灣現實政治情勢下幾無可能,遑論通過公投門檻。2017年6月,出乎世人對臺灣政治的意料之外,在綠營掌控多數席位的情況下,立法院通過了《公民投票法》之修正,明確將變更領土、更改國號議題排除在公投範圍之外。換言之,想要斷絕中華民國法統,體制內長征已是死胡同,只剩臺共黨員謝雪紅、史明當年踐行之暴力革命唯一道路,而這在解嚴後民主化的今天,早已失去現實土壤。

2022年,在藍綠兩黨共同支持下,立法院推動「18歲公民權修憲案」,欲將憲法規定之選舉權最低年齡由20歲降至18歲,成為自《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修憲複決權交由全體公民以來首次舉行公民複決的憲法修正案。該案在藍綠各黨一致推動下於2022年3月25日在立法院表決通過,並於2022年11月26日舉行公民複決投票。最終因有效同意票未達選舉人總額半數之門檻,修憲案未通過。由此可見修憲之門檻,不是輕易造勢就能達到的。

2023年8月時任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接受《彭博商業週刊》專訪,賴清德明確表示:「沒有所謂的獨立路徑」「我所謂的務實,就是根據事實。這個事實就是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且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沒有必要另外宣布獨立。」2024年10月5日,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引發部分急獨派不滿,賴清德隨後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強調「團結國家」是他身為總統的責任,「現在只有『中華民國』能讓所有人團結」。

其實,中華民國從來不是臺灣的負資產,更非中共所渲染之「被中國人民趕來臺灣」之反動勢力。在以中華民國為主體認同的八十年代,臺灣的文學、電影、流行音樂風靡大陸,鄧麗君的歌聲傳遍大江南北,正統中華的溫良恭儉讓觸動了無數從文革時代走向開放的中國人,完成了自由中國對共產中國的成功統戰。

二戰末期,臺灣商人藍敏念及美國將以臺灣為戰場,為了臺灣人民之安危,變賣祖傳首飾,歷時一年半,赴大陸遊說國民政府,最終翻山越嶺,於江西泰和會見戴笠,勸說他說服美軍不要攻打臺灣,臺灣人與大陸人同為中華民國國民,而非日本奴民。最終美軍選擇攻打琉球,放棄登陸臺灣之計畫。在琉球群島戰事中,日軍下達「玉碎令」,逼迫百姓以村為單位「集團自決」。臺灣人因為中華民國而免於美日戰火。

在中華大地面臨馬列侵華,中華文明遭遇前所未有之歷史劫難中,上天選定臺灣,作為海上金鰲,承載中華文明之火種。在昊天垂注下,中華正朔之法統雖歷經風雨卻從未中斷,等待著舊運程試煉人心之考驗結束,中共覆滅的那一天。

面對中共日趨張揚的文攻武嚇,臺灣維持著戰爭陰霾下的和平,背後是有天命護佑中華民國。弱化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的存在現實,其實是會損害臺灣社會之安定和福澤。從總統到各級官員,就任時皆在國旗與國父像前宣誓恪遵憲法,效忠國家,若一味推行一刀切的去中國化,將中華與臺灣對立,則會撕裂臺灣社會,損減自身福德。某些前任官員下臺後因貪污被查處,從靈界層面看也與違背誓言,輶瀆中華文化與法統有關。對於被中共深度統戰的藍營政黨而言,應知昊天護佑的從不是中華過去或未來之哪位攝政王,而是中華之正朔法統,若將自由臺灣出賣給中共暴政,早晚會遭受丟官喪權之天譴。

一些臺灣人將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解嚴前的威權統治與中共暴政相提並論,這其實是缺乏對中共暴政的真正瞭解。威權與極權,有著本質區別,何況中共這一超越人類一切道德底線的犯罪集團。威權是國家為因應內亂外患而開啟的戰時體制,在平定內亂外患後依法關閉,有著退出機制,其開啟與關閉皆經過憲政程序上的合法授權。而極權是戰事體制的常態化,從不宣布戒嚴,也永不解嚴。威權暫時凍結民權,在解嚴後解凍民權,如古羅馬共和國之獨裁官臨危受命,在平定內亂外患後功成身退,向元老院奉還大政。

兩蔣時期之威權,是由《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臺灣省戒嚴令》凍結民權。新加坡延續至今之威權,是因《內部安全法令》未被廢除。威權有一套合憲合法的退出機制,極權則無法失去權力,一退就面臨清算審判。國民黨下野,退可為憲政內合法之在野黨,中華民國依舊是中華民國;中共倒臺,中共國及其附屬組織將被永久掃入歷史垃圾堆。

政府的統治基於民意,國家的存在則連結了更高的意志,不同民族國家之正朔法統連結了各民族文化之來源世界,在共和政體中,人民用選票可以合法更替政府,卻無法用選票更換國籍。中共國是附體在中華大地上偽裝成國家形態的寄生毒瘤,退守臺澎金馬之中華民國才是中華之真正本體,世人不會因癌細胞在身體上大行擴散而認癌細胞為身體之主人,卻誤將中共視為中國,被中共這一附體邪靈所迷惑,這是中共得以在世間為禍百年之基礎,認清中共不等於中國,則邪靈無處遁形,其亡乎焉。

一些獨派團體因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內建立臺灣共和國不具可能,轉向以各種方式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既有事實,或宣講臺灣主權未定論,視臺灣為聯合國之託管地,或幻想臺灣為美國第51州,此皆無益於臺灣社會之團結凝聚。在世界各國政府與民眾越來越認清中共邪惡本質,區分中共不等於中國的形勢下,面對中共直接威脅下枕戈待旦之臺灣社會更應凝聚共識,認清中共不等於中國,則中共之虛假民族主義幌子在正統中華面前不攻自破。以華反共,則將凝聚億萬中國民眾與臺灣人站在一起,使中共不敢妄為;一味反中,則是將中國民眾推向臺灣之對立面。中共從來只敢以「反臺獨」為名義威脅恐嚇,卻從不敢提「中華民國」,中共自知來路不正,恐懼大陸民眾獲知中華法統從未斷絕之真相,面對共軍每日繞臺侵擾,臺灣若以正統中華對抗中共,馬列邪靈將在青天白日光芒下無所遁形。

在中共矮稱中華民國總統為「臺灣地區領導人」的當下,臺灣政要不應奉稱對岸中共匪首為「中國國家主席」。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中共無一日不以消滅中華民國、占領臺灣為其目的。披著國家外衣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質是反中華反人民反共和的黑幫集團。對抗中共這一集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所有流氓手段於一身的邪惡匪幫,靠扭過頭自欺欺人,只會換來流氓之訕笑。而真正拾起中華民國法統這一昊天神器,正本清源,將一舉戳破中共所有虛假民族主義敘事,也將使被中共長久欺騙矇蔽的中國民眾清醒過來,與臺灣人一起站上對抗中共專制,捍衛民主自由的第一線。

1949年古寧頭戰役期間,金門沿岸漁民親眼目睹中共將抓來的福建船夫用鐵鍊拴在船上,因餵食鴉片而處於亢奮狀態,在前面衝鋒以消耗國軍砲火。在1947年孟良崮戰役中,中共綁架周圍百姓作為人肉盾牌,以赤身裸體的地主富農之妻女為頭陣,之後是孩童老人及投降之國軍,等一排排百姓倒在血泊中,最後才迎來挺著槍的共軍部隊。從勾結侵華日軍到慘無人道的長春圍城、人海戰術,再到活摘器官這一星球上前所未有的罪惡,對於面對中共直接軍事威脅的臺灣而言,如不清醒認知中共之本質,戳破其虛假民族主義畫皮,而棄中華民國法統之神器不用,則戰爭陰霾下的小確幸無法成為真正長久的和平。

臺灣部分獨派人士厭棄中華民國,表面上是排斥中華符號以及中華文化背後所尊崇大一統的立國觀念,但卻又期盼臺灣能成為美國第51州,或再度成為「母國」日本之殖民地,其實深層心理上是對美日的慕強與對中共渲染下「被中國人民趕來臺灣」之中華民國的厭棄,而非徹底的反對大一統。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退守臺灣,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再到1979年中美斷交、美國與中共建交,臺灣人淪為國際社會上之「亞細亞孤兒」,背後是中共在陰陽反背天象下的持續壯大,日月輪轉,天行有常,在歷史最黑暗的一頁過後,中華大地終將「陽復而治,晦極生明」,被壓抑的中華文化與法統將孕化蓬勃生機。

地方獨立與大一統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理念,譬如對於追求臺北獨立建國者而言,統一全島之臺灣共和國則是大一統,且政治人物之統獨立場往往隨現實時勢之變遷而革新。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原為熱那亞領地,在他出生前一年併入法國。拿破崙在家鄉說熱那亞方言,早年主張科西嘉獨立,而時勢運轉,當他意識到天命所眷,看到法蘭西文化未來的輝煌,看到將使自己永銘史冊之機遇,順應天命,最終開創了法蘭西前所未有之輝煌。

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因治權所轄除臺灣本島及澎湖外,尚有福建省之金門連江二縣及南海東沙、太平諸島。就現實而言,因為福建省自由地區作為中華民國僅存的大陸實控領土,自中華民國開國以來,從未有一日失去治權,現今之中華民國無法完全等同於臺灣。金門縣、莆田縣烏坵鄉與連江縣馬祖列島之國民,在戶籍與身份認同上從來都是中華民國福建人,在對抗中共的最前線效忠於中華民國,守衛臺灣的和平。政治表述上若一味以臺灣取代中華民國,將難以贏得金馬地區立委席次。

一些人士認為中國未能實現民主憲政是因國家疆域過大所導致,以為只要拆解大一統,就能換來歐洲小國的自由文明。從歷史現實看,如果為了反專制而拆解大一統,極有可能拆除出一堆拉美高地酋主義(caudillo)軍閥政權,導致國不是為人民而存在,而是為軍方存在,最後實現的不是幻想中的民族自決而是是軍方自決,軍閥想當總統,於是建立了國家外衣的割據政權。在高地酋主義政權中,民選總統只是學生班長,軍閥才是班主任。前蘇聯官僚系統就通過拆解帝國,逃脫了清算,如果拆解漢區,中國各地易陷入軍政府的僭主獨裁統治,中共殘餘勢力也可能藉機迎回海外紅色後裔建立改頭換面的新政權。

當中國國內出現劇變,若無代表中華法統之政權在中共分崩後平穩接管各級政府職能,迅速穩定局面,中央與地方政府出現長時期權力真空,社會戾氣不加控制,中國內部與國際社會將面臨可能的人道主義災難,以及化學武器與核武器失控之風險。若無代表文明秩序與統一的中央政府施加影響與控制力,在中國內陸廣袤的鄉村與城市陰暗處,在社會失序下,黨文化異化的前現代陋習恐會死灰復燃,「獻忠」事件、盲山鐵鍊女等人道災難無法受到管制,社會秩序面臨混亂與失控,這是凡有良知的國人不願看到的。極權專制的大一統是全民的災難,而建立在自由與人權上之統一,則能有效地維護秩序與正義。美國若無南北戰爭後的統一,則難以強有力地擊退日德法西斯的擴張,維繫戰後的世界秩序,更遑論遏制共產中國對世界的滲透。在中華大地人口流動與社會物流高度融合的今天,單論春運遷徙之數據,也知統一之疆土符合人民利益與福祉,謀求國家之分裂者未曾體恤國人之生計與意願。

中華民國秋海棠之地理疆界,繼承自滿清版圖,現今兩岸雖因共獨叛亂而分裂,然中華之秋海棠疆域在國軍部隊徽章旗幟中始終如一。行憲後之中華民國國軍實現行政中立與軍隊國家化,效忠中華民國憲法,不再專屬於個人或政黨。效忠憲法之國軍,遵照憲法之固有疆域,面對中共暴政之侵擾,矢志守護民主,捍衛中華之法統與疆土。

中共暴政屠戮神州已近八十載,不少追求中國之民主者長期企盼直接得來憲政框架內之民主,卻往往未深入思考支撐民主的框架本身。一些人對三民主義和孫中山的迴避,如同說:「我要你去拿水,你去拿杯子幹什麼?」若無文化認同、疆域版圖、憲政框架這些「杯子」,民主之「水」從何拿住?從王炳章到封從德,許多民主人士已越來越認識到,摒棄自封國父之建國想像,在實現中國之自由憲政的道路上,經不起再一次共產主義烏托邦式的空想試驗,中共垮臺後,大陸地區恢復施行中華民國憲法,平穩實現民主化轉型是福益兩岸人民與世界的最佳道路。在東歐劇變中,從波蘭、匈牙利到羅馬尼亞,前共產國家全數恢復到歷史上被蘇共中斷的第一共和之旗幟與法統,中共建政至今,中華法統在臺澎金馬從未有一日中斷,在中共滅亡、華胥重生的洪大天象下,掌權者順天意解體中共,光復中華,將開創震古鑠今、永銘史冊之威德。

美國國務院歷年政策聲明之不尋求推翻中共體制,表面上是避免短期內與貿易夥伴國的直接正面衝突,實質也體現了對中國未來變局的不確定性。當國際社會真正認清中共對全人類的威脅,看到中國民眾對自由的嚮往,看到共產中國能夠和平過渡到在臺灣成功實踐的中華民國憲法所賦予的自由社會。《金陵塔碑文》「紅花開盡白花開,紫金山上美人來」之預言自然會實現,狀如白花之青天白日將再照故都南京,迎來神州大地「萬里山河處處青」的新紀元。

2024年,自大陸返臺的青年歌手陳柏源於臺中義虎堂祖廟擲筊問神,問及是否應該繼續舔共,得到表示憤怒否定的陰杯,而在問及是否應該要反攻大陸光復中華民國後,連續得到了三個表示神明允許的聖盃,在問及是否會成功後再次得到三個聖盃。得知神意如此,陳柏源隨後創作了歌曲《反攻大陸》,火遍全網。中國自古有童謠預言,從西周末年鎬京群童傳唱「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到元末民間傳唱「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各朝代覆滅前都先有不同之歌謠流傳。中共自始自終作為竊據中華國土之叛匪集團,因中華法統從未有一日中斷,其雖不配與歷代正統皇朝並列,然其滅亡之預言早已廣傳於世。在歷史大戲的檢煉中,能否認清中共,在正邪善惡中做出正確選擇,將決定各自的未來。在上天選定作為承載中華文化與法統之方舟上,蔣中正、蔣經國、孫立人等中華英傑之遺骨依舊浮棺未葬,暫厝於臺灣土地之上,等待山河光復,青天白日復照神州的那一天。

《史記.天官書》云:「為天數者,必通三五」「為國者,必貴三五」,《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云:「臣聞天道不遠,三五復反」,中華傳統中「三五」與天道運行規律相對應,貫通天文與人事,於星辰有「三辰五星」,於起始有「三皇五帝」,於世間萬物則有「三正五行」。「三五」還可形容「天地人」之「三才」與「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將西方憲政思想之精要與中華道統相結合,構設出基於三民主義之五權憲法,後經張君勱等精通東西方文化思想的傳統士人菁英們補充完善,寫成《中華民國憲法》,在舊皇朝五行終始之運數終結後開創中華之全新未來。在舊運程馬列入侵,中華蒙難之考驗下,這部承載中華法統之憲法遭遇縮限、雪藏與忽視,然如英國通靈師帕克所預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將在未來中國重啟。當黑夜過後,晨光熹微,紅魔亂華之劇目已入尾聲,未曾中斷的中華法統將再度為世人所注重,中華大地終將「陽復而治,晦極生明」。在正邪對壘,迷障重重的歷史關要中,能認清中共、識此先機者,將共同見證與開創全新之未來。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