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5年7月25日訊】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公開信
關於兩岸統一應以中華民國
憲政體制為旗幟的正義主張
尊敬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諸位委員:
我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曾長期從事財經研究與公共政策分析的前國家正處級幹部、研究員。今日,我以獨立公民的身份,鄭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一篇研究論文,題為《和平統一的正義路徑:中華民國憲政下的中國統一願景》(見附件)。這是一篇經過反覆思考與長年積累撰寫的文字,關乎中華民族的未來統一之路,也關乎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制度與人民。
我始終認為,「統一」不應淪為任何黨派或軍方的口號,而應是一個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景的實現。但令人痛心的是,今日「統一」在大陸已被高度黨化與武力化,其真實內涵被扭曲成一種軍事行動、政權延伸、對自由體制的征服。這種路徑,不但與臺灣主流民意完全背離,也嚴重違背了中國走向現代文明國家的基本方向。
臺灣,是中華民國的臺灣,是兩千三百萬自由人民的家園。他們並不拒絕中國人的身份,而是拒絕一個不容dissent、沒有制度保障、以黨代國的體制。如果大陸繼續以威脅、封鎖、甚至戰爭的方式「統一」臺灣,只會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人道慘劇、區域衝突、華人社群分裂,最終傷害的將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
我在這篇論文中主張:唯有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旗幟,中國才可能真正實現統一;唯有通過制度轉型、人民意願、民主協商的方式,統一才具備正當性;唯有大陸走向自由憲政,與臺灣對話融合,統一才可能和平而持久。
這不是情緒性的呼籲,而是建立在歷史邏輯、現實政治、國際經驗與民意分析基礎上的深思熟慮之言。
尊敬的諸位委員,你們是憲法名義下為全體中國人民代言、議事、表決的要員。倘若中國未來還有統一的可能,請不要讓「武統」成為唯一選項;請讓世界看到,中國仍有願意在法理、制度、人心層面認真思考未來的力量。
此信願公開發表,亦願留作歷史的記錄。我相信,若今日仍有人為和平呼籲,未來終會有人為正義作證。
附論文:《和平統一的正義路徑:中華民國憲政下的中國統一願景》
此致
敬禮!
楊純華
獨立研究者、前國家體制中的政策研究員
2025年7月22日寫於海外
附件:
《和平統一的正義路徑:中華民國憲政下的中國統一願景》
作者:楊純華
引言:統一之願與和平之道
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不可割裂的理想。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唐宋重塑版圖,再到近代民族國家構建的努力,統一始終是國家治理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向。然而,在21世紀的今日,統一這一課題卻因制度分歧與意識形態對立而愈加複雜,尤其體現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上。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各自維持著獨立的政治體制與社會運行機制。中國大陸長期以來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而臺灣則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完成了政黨輪替、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的發展。面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經驗,統一的問題早已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收復」,而是制度與文明的對話。更嚴峻的是,中共自1949年起即以「解放臺灣」為其國家戰略之一,至今已七十餘年。武力威脅與軍事恫嚇,貫穿於兩岸關係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本文明確主張:中國的統一應當建立在臺灣人民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通過武力達成。更進一步地,本文提出:若實現統一,其唯一正義且現實的路徑,應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統一之旗幟,而非將臺灣納入中共專制政體之下。中華民國不僅是臺灣人民民主自由生活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歷史延續與現實榜樣。一個沒有自由、沒有選票、沒有言論權利的「統一」,不僅違背臺灣民意,也悖逆了統一本身的道德基礎。
本文將以歷史、制度、民意與國際範例為基礎,逐步展開論證:中共主張下的「武力統一」既非法理也不道義,統一的希望只能寄託於民主憲政的光明方向——以中華民國為制度框架的和平統一才是中國未來真正的民族復興之路。
第一章中華民族的統一願景與歷史沉思
一、統一:文明與秩序的象徵
中華民族向來強調「和合」與「大一統」的政治文化。在傳統政治觀中,天下歸一、皇權集中、疆域統一被視為國家興盛的象徵。中國古代多次分裂與統一的循環,不僅塑造了歷史的張力,也凝結了「統一」作為政治與文化象徵的重要性。
進入近代以來,面對列強入侵與內部割據,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強調的是國家獨立與統一的必要性。辛亥革命後的中華民國,以憲政共和取代帝制,首次將「統一」與「民主制度」結合在一起。統一在這一語境中,不再是王朝式的征伐,而是制度性的整合與國家現代化的前提。
因此,統一確實是中華民族不可忽視的歷史與文化願景。但這種願景並不必然通向武力、征服和暴力,而應當在現代政治文明中被重新定義:統一是對等、民主、自由之上的契約整合,而不是對抗性的統治延伸。
二、「解放臺灣」:一個久喊未遂的政治符號
自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兩岸分治後,中國共產黨便將「解放臺灣」作為國家政治口號和統一目標。1950年代的金門炮戰、1970年代後與美國斷交以及進入21世紀後的不斷軍演,構成了這一口號的實踐形式。然而,這一口號本身卻呈現出強烈的象徵性空轉與合法性困境。
「解放臺灣」被賦予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其實質操作空間。其主要作用並非真正在國際法或兩岸民意層面展開統一路徑的可行性分析,而是在中共內部的民族主義動員與合法性建構中起到儀式性功能。
從歷史觀察,這一口號從未真正付諸實戰,大陸至今也未在臺灣本土掌控任何一寸土地。這說明一個事實:中共缺乏足夠的國際支持、軍事風險極高,且在道義上站不住腳。
尤其在冷戰結束、全球民主擴展後,臺灣完成了從威權到民主的轉型,而中國大陸則不斷加固專制統治。「統一」在這一背景下,早已不再是單向度的「收復」命題,而是關於兩種制度、兩種社會、兩種價值體系能否融合的複雜命題。
三、意識形態的裂谷:從「同文同種」到「彼此陌生」
儘管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圈,有共同的語言、族群與歷史記憶,但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的長期分裂,已經在根本上改變了兩岸人民的認同感。
大陸長期受制於共產黨對歷史與意識的強力壟斷,其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嚴重依附於黨國體制。而臺灣則在憲政制度下逐漸培育出「公民國家」意識,更多以中華民國為認同對象,甚至發展出本土化認同。
臺灣民意基金會2024年12月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超過51.8%的臺灣人希望未來臺灣「獨立」,僅13.3%希望「兩岸統一」,24.2%希望「維持現狀」。此外,約八成臺灣人對中國共產黨持負面看法。這些數據清楚地指出:中共並未獲得臺灣人民的認同,其武統說辭在現實中毫無土壤。
如果統一無法贏得認同,那它將成為壓迫與殖民的同義詞。而一個建立在強制與仇恨上的統一,將永遠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定與融合。
四、大陸人民的聲音:一個被掩蓋的共同願望
值得深思的是,在高度審查與高壓體制下,大陸並未真正展開關於「統一方式」的公共討論。中共將統一話語壟斷在「國家統一就是黨的統一」的單一維度,剝奪了人民對統一形式的表達與選擇。
然而,許多大陸民眾在訪問臺灣或接觸海外華僑時,往往流露出對臺灣憲政體制的尊敬與嚮往。他們中很多人認識到,如果未來有統一,不應是將臺灣變成另一個大陸,而應是讓中國大陸成為另一個臺灣。
這種潛在願望,雖然未能在公開輿論中浮現,但正是推動未來和平統一的希望種子。它昭示著一個新世紀的中國命題:統一不只是政治目標,更是制度更新與文明重塑的機會。
第二章中華民國的憲政經驗與制度優越性
一、中華民國憲政的歷史積澱與現代化成就
中華民國是亞洲最早建立憲政制度的國家之一。自1912年成立起,儘管歷經軍閥混戰、外敵入侵與兩岸分治等動盪,但中華民國憲政制度始終承載著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權憲法」,雖帶有歷史侷限性,卻體現出對權力制衡與民主治理的早期追求。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正式施行,奠定了三權分立與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法律基礎。儘管在戰後局勢與國共內戰中,憲政曾一度受限,但自1987年臺灣解嚴以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終止動員戡亂、開放黨禁報禁、確立總統直選、推動司法獨立。短短三十餘年內,臺灣從威權轉向民主的成就,被學界譽為「東亞奇蹟」。
中華民國的憲政經驗,不僅僅是臺灣島內的治理成果,更是對中國現代國家理念的實踐答卷。相較於大陸高度集權與法治缺位的體制,中華民國展現出真正的權力分立、選民制衡與新聞自由。這不僅使臺灣社會更具韌性與信任,也為大陸人民提供了一種對未來中國的制度想像。
二、三權分立與權力制衡的實踐
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構建在權力分立與制衡基礎之上。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體系相對獨立,彼此制約,防止權力集中。例如,總統雖為國家元首與三軍統帥,但必須接受立法院的預算審查與問政壓力;立法院通過法律,行政機關負責執行,而司法院則具有解釋憲法與裁定爭議之職能。
這一體系確保政府行為必須接受法律與人民監督,極大減少了腐敗與濫權。在近年來的政黨輪替過程中,即使執政黨更替,制度運作依然穩定,沒有社會動盪或國家解體的危險。這與中共體制中「黨高於法」「政法委指揮法庭」「宣傳部管控新聞」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
正因為有制度保障,臺灣司法機關得以獨立調查歷任總統與高官的腐敗行為,媒體能夠報導政府弊政,人民能夠通過選票和平更換政權。這一切,正是現代國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而中共所缺乏的,正是這一點。
三、公民社會與新聞自由:臺灣的制度優勢
民主制度的生命力不僅體現在政體結構,還體現在社會結構與輿論生態中。中華民國憲法保障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使臺灣逐漸發展出成熟的公民社會。
在臺灣,民眾可以自由成立政黨、社團與媒體,不受政治力量強力干預。媒體能夠揭露執政者的腐敗與失誤,民眾可於網路、報刊、電臺中公開討論政治與歷史,不必擔心「尋釁滋事」或「危害國家安全」的罪名。大學課堂與公共論壇充滿對政治制度與歷史的反思,形成多元而充滿活力的公共理性空間。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的輿論環境日益緊縮。中共通過《網路安全法》《反間諜法》《出版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將思想、言論、學術納入嚴密控制之中,社會輿論高度同質化,人民缺乏表達真實意見的空間。即使在重大公共災難、政治事件中,信息也被過濾操控,媒體淪為宣傳工具。
統一的前提,是制度的相容性與社會的認同。如果將臺灣納入這種封閉系統,不僅無法獲得臺灣人民的信任,甚至將摧毀其公民社會與法治基礎。唯有以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為主導,才能為統一注入民主正當性與制度保障。
四、中華民國作為中國合法國家體制的延續性
儘管中共在聯合國代表權的爭奪上取得實質勝利,但中華民國在法理與歷史上仍然具有「合法中國」的憲政連續性。從1912年建國至今,中華民國並未解體。其政府體制、法律體系與國家主權均在臺灣完整運作,不可視為「地方政權」或「分裂分子」。
換句話說,中華民國不是臺灣獨立運動的載體,而是中國歷史憲政體制的延續者。它代表著一個民主的中國可能性,而中共政權則是另一種制度邏輯的極端表達。統一,若是中國民族整體的目標,就必須在合法國家傳統上展開,而非以「黨取代國」「黨決定統一」來誤導歷史。
「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法理上可承繼、制度上可複製、民意上可接受的理性路徑。這一設想,不僅呼應了兩岸人民對統一的美好願景,也為中國大陸未來的制度轉型預設了一種溫和可行的方向。
五、民國憲政制度的未來整合能力
有人可能會問:中華民國制度能否承載14億人口的大國治理?這一問題在表面上似乎質疑憲政制度的能力,實則是對民主治理的誤解。美國、印度、印尼皆為大型人口國家,皆實踐民主制度。憲政之所以可行,不在於人口規模,而在於權力分散與人民參與的設計合理性。
中華民國在島內已成功治理2300萬人口,其中包括多個政黨、族群與宗教群體。在必要的制度改革後,其憲政架構完全有能力整合多元區域,治理更廣大疆域。而且,其尊重地方自治、保障個人自由的制度設計,更適合大國多元化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旦未來中國實現民主化進程,中華民國體制不僅可以整合臺灣與大陸,也可成為西藏、新疆、蒙古等民族區域實現高度自治、化解衝突的重要制度平臺。
第三章臺灣民意的現實表達與自主選擇權
一、民意是主權的基石,統一必須建立在人民的自由選擇上
現代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人民自決」的原則,這是《聯合國憲章》《國際人權公約》以及各類國際法的核心精神。在統一問題上,這一原則意味著:任何形式的統一,必須建立在各方人民自由、平等、無脅迫的意願表達之上。強行統一、武力威脅或制度壓制,不僅違反國際正義,也注定無法持久。
臺灣作為一個長期維持實質獨立運作的民主政治體體,其2300萬人民享有選舉權、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在現代國際秩序中被廣泛視為「事實主權實體」。在此背景下,臺灣人民對未來國家地位的意見,不應被忽視或抹殺,更不能由大陸政權強行替代。
2024年12月,臺灣民意基金會(Taiwan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公布一項關於「臺灣統獨傾向」的最新民調,再次清晰傳達了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方向。該調查指出:
有51.8%的受訪者支持「臺灣未來應獨立」;
13.3%支持「兩岸統一」;
24.2%傾向「維持現狀」;
同時,近八成臺灣人對中國共產黨持有負面態度。
此項民調由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政治學者游盈隆主持。他在分析中指出:「這是近年來統獨民意最清晰的一次分布,顯示出臺灣社會內部已形成較為穩定的主權認同結構。大多數人希望臺灣成為一個由自己決定命運的國家。」
這些數字不僅反映當下臺灣人民對未來的真實期待,更昭示一個事實:「統一」在臺灣並非社會主流意志,而僅為少數意見。任何無視這種民意結構的政治構想,都難以獲得正當性與可行性。
二、蔡英文的「現狀維持」主張與人民意志的尊重
前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在其兩任任期內,始終強調「維持現狀」是臺灣社會最大公約數,並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兩岸關係的未來必須由臺灣人民決定。她在2019年總統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
「我們不會挑釁,不會冒進,但我們更不會在主權問題上退讓一分一毫。臺灣的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這是我們的民主核心價值。」
蔡英文的主張,是對臺灣社會主流民意的回應。在她八年任期內,多項民調均顯示,維持現狀或追求獨立的意見合計遠高於主張統一的比例。而她所奉行的「溫和抗中、穩健保臺」路線,也獲得國際社會較多理解與尊重。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臺灣社會政治領導人與民意之間存在穩定互動機制。政治家並不能憑個人意志主導統一或獨立問題,任何重大決策都需回歸人民授予的政治授權與程序正義。
三、賴清德的「主權宣示」與民主自信
2024年,賴清德接替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總統。他在當選後的一次公開談話中指出:
「中華民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主權屬於全體臺灣人民;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而不是被任何外部政權武力威脅或政治操弄。」
這一講話被外界普遍視為對臺灣主權與民主制度的再次確認。賴清德在講話中沒有使用激烈的「法理台獨」語言,而是以「中華民國臺灣」作為國家表述。這既是延續過去的現實主義路線,也顯示出臺灣內部在主權認同上的逐步轉型。
賴清德的立場代表了一種現實:臺灣民意正在逐步由「中華民國認同」向「臺灣本位認同」發展,但並未拋棄中華民國憲政基礎。這為未來的統一提供了制度與認同上的可能交匯點——若大陸能夠向中華民國憲政靠攏,那麼兩岸的制度鴻溝才可能彌合。
四、臺灣社會的制度安全感與「拒統」心理
臺灣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反感不僅是情緒性的,更是出於理性的制度判斷。從「香港國安法」的強行實施,到新疆、西藏的人權壓迫,再到大陸內部對言論的全面監控,中共的治理方式早已在臺灣社會形成了深遠警覺。
民意調查反映出的是一種「制度安全感」:臺灣人不願被納入一個沒有選票、沒有司法獨立、沒有新聞自由的體制。這種制度認知上的深刻差異,正是當前統一問題的根本障礙。
換句話說,臺灣人民不是拒絕中國人身份,而是拒絕中共政體。正如臺灣政治評論人範世平所言:「臺灣人民的問題不是是否中國人,而是是否願意接受中共領導。」從這一點出發,統一必須以制度兼容為基礎,而非民族主義壓制為手段。
五、統一的前提是臺灣人民的自由決定
如果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未來願景,它必須是人民自願的整合,而非政黨意志的征服。只有當兩岸在制度上趨同、在政治上平等、在主權上互相尊重,統一才有實現的可能。
目前的現實是:臺灣人民普遍支持民主制度,反對被納入中共政體;而中共則堅決排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種制度、兩種民意,在「統一」問題上形成根本性分歧。
若要推動統一,唯有中共政體發生根本變革,接納憲政民主,與中華民國體制接軌,才能贏得臺灣人民的尊重與認同。否則,統一永遠是一紙空談,甚至淪為戰爭的前奏。
第四章國際視野下的統一模式比較
統一不是中國獨有的歷史命題。20世紀以來,全球有多個國家經歷了統一、分裂或重新整合的過程。這些經驗為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未來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制度樣本與政治警示。通過對德國、香港、朝鮮半島等區域的比較分析,並結合國際法框架,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真正成功的統一,必須建立在自由意志、制度對等與國際正義之上。
一、德國統一:制度與民意主導的和平範例
1990年兩德統一是20世紀最成功的國家統一案例。統一併非通過西德吞併東德,也非依靠軍事壓力,而是在東德人民自發抗爭、東歐劇變與蘇聯退卻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
德國統一有幾個關鍵特徵:
1.東德人民自發要求變革:1989年「萊比錫週一示威」遍佈全國,呼喊「我們是人民」,要求民主與自由。
2.西德不以武力介入東德政局,而是提供經濟援助與制度支援;
3.統一程序依循兩德談判與國際協議,通過《兩德條約》《四國條約》實現法理化;
4.統一後的德國採用西德的基本法制度,保障民主制度不倒退。
德國政治學者卡爾.迪特.奧普曼(Karl Dieter Oppmann)指出:「如果沒有東德人民內部的民主呼聲,兩德統一是不可能的。統一的合法性必須源自人民的選擇。」正因為如此,德國統一被認為是以民意與制度整合為核心的現代範例。
相比之下,中共迄今未能提出一套能令臺灣人民信服的制度整合路徑,其「武統」喊話不僅違背民意,也缺乏國際支持。因此,兩岸若要統一,必須學習德國經驗:從制度兼容與民意尊重做起。
二、「一國兩制」:香港的失敗警示
中共長期將「港澳模式」視為未來統一臺灣的制度模板,然而香港近年的發展已徹底證明:「一國兩制」並非真正的制度保障,而是一種政治誘餌,最終轉向高度專制。
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北京迅速實施《港區國安法》,徹底摧毀了香港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立法會選舉制度被全面改造,反對派被剝奪參政權,媒體《蘋果日報》《立場新聞》被查封,民眾大規模被捕。
這些事實使臺灣社會對「一國兩制」徹底失望。2020年後,多項臺灣民調顯示,支持「統一」或「接受一國兩制」的比例降至個位數。臺灣《聯合報》的一項民調顯示,約**90%**的受訪者表示「一國兩制不適用於臺灣」。
中華民國前總統蔡英文曾公開表示:
「香港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國兩制在臺灣沒有市場。」
香港案例說明,如果沒有制度保障與權力制衡,所謂「高度自治」不過是北京的政治工具。這對臺灣構成極大警示:統一不能僅靠承諾,更要靠制度與歷史經驗的檢驗。
三、朝韓關係:制度對立下的和平維持機制
朝鮮半島至今未統一,表面看似失敗,但其實提供了另一種「和平分治」的維穩樣本。自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來,韓朝兩國在制度上始終處於對立狀態:韓國為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朝鮮為家族式極權政體。然而,雙方通過《板門店協定》《九一協議》《南北首腦會談》逐步建立溝通機制。
韓國對統一的長期戰略強調三個階段:交流合作、制度接近、和平整合。韓國歷任總統如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均提出「陽光政策」,認為只有當朝鮮發生制度變革,統一才可能啟動。他們並不主張用軍事手段推動統一,而是通過文化、經濟與人道交流慢慢滲透影響。
韓國政治學者李鐘元指出:「統一不必急於求成,更重要的是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制度兼容。」
這種「制度漸進論」對兩岸關係具有重要啟發意義:臺灣社會對統一併不完全排斥,但前提是制度轉型與平等對話,而非政黨命令與軍事威脅。
四、聯合國憲章與「人民自決」原則的國際正義視角
《聯合國憲章》第1條第2款明確規定:
「聯合國的宗旨之一是發展各國間以尊重民族平等權利及自決權為基礎的友好關係。」
此原則在後殖民時期被廣泛用於亞洲、非洲的獨立運動。國際法院在多個判例中重申:「自決權屬於人民,而非統治者。」
如果將臺灣問題放入這一框架,應有以下幾點反思:
1.臺灣擁有完整的政府體制、憲政民主、司法獨立、貨幣與軍隊;
2.臺灣人民已通過民主程序表達自身對未來政治狀態的看法;
3.中共從未獲得臺灣人民的授權,武力統一將違反人民自決原則。
因此,任何剝奪臺灣人民自決權利的行為,都是對國際法的公然違背。中國大陸如果真想獲得國際支持,就必須放棄「黨決定統一」的荒謬邏輯,轉而尊重臺灣的民主機制。
五、從比較中看出結論:統一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無論是德國的民意驅動統一、香港的制度毀約、朝韓的和平分治,還是聯合國的自決原則,均顯示出統一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人民意願明確表達並得到尊重;
制度兼容、權力分立與法律保障真實存在;
統一過程和平推進,非軍事強迫;
統一後,原有自由與制度不能被剝奪。
兩岸若要統一,不能靠歷史敘述或民族情懷空轉,而要回歸現代國家治理的共同語言——民主、法治、人權、自願。任何以軍機繞臺、導彈恐嚇來施壓的「統一」,都注定失去道義與合法性。
第五章和平統一的憲政路徑——以中華民國為旗幟
一、「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並非幻想,而是制度合理性與歷史合法性的結合
統一,不應成為任何一個政黨的政治壟斷品。它是一個民族整體的長期願景,更是國家制度選擇的公共命題。而當前中國大陸主導的統一話語,被高度黨化、工具化,事實上扼殺了另一種具有更高合法性、制度可行性與國際可接受性的選擇——以中華民國為統一旗幟,走憲政民主的統一之路。
這種提法在中共主導的宣傳體系中被完全壓制,但從歷史邏輯與法理分析來看,反而是最具正當性與現實希望的一種路徑:
歷史上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體(1912年建立,曾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二戰等國際事務);
至今中華民國仍擁有完整憲政系統,未被任何政變或革命所終止;
其制度符合國際普遍價值(民主、人權、法治),具有天然的國際接受度;
相比之下,中共政權本身缺乏憲政合法性,其黨國體制難以整合多元社會。
正如臺灣學者李筱峰教授所說:
「以中華民國憲政統一中國,不但法理上具備延續性,民主價值上也更貼近現代國家的治理標準。如果中國未來要有統一的可能,那絕不會是用槍炮完成,而應是制度自然融合的結果。」
二、「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的五大現實優勢
1.制度兼容性強
中華民國憲法本身設有完整的中央—地方結構設計,適用於一個多元、多族、多區域的大國統合。其保障地方自治、設立監察權、明確人民基本權利的設計,能夠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同時,給予各地區高度自主權,避免暴力同化與文化壓制。
這對未來整合藏、疆、蒙古等地區的多元文化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比起中共高度集權體制,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更具有包容性和整合能力。
2.國際接受度高
中華民國體制具備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合法性框架。其制度符合民主國家標準,新聞自由、選舉制度、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均為世界民主國家普遍接受的治理要素。
如果未來中國走向憲政轉型,以中華民國為國家統一的制度基礎,將更容易重新融入國際秩序,恢復與自由世界的對話與信任。
3.民眾接受意願更強
如前章所述,臺灣主流民意已明確表達拒絕統一於中共政體,但對中華民國體制本身卻具有高度認同。這意味著,若未來中國大陸向中華民國憲政靠攏,統一將從「不可能」轉變為「可能被接受」。
同時,在大陸民間,尤其是海外華僑圈,也有越來越多人主張「憲政中國」「三民主義中國」的設想。這些思潮雖被中共壓制,但卻真實存在於社會深層意識中。
4.降低統一的戰爭風險
武力統一注定導致災難性後果。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防、軍備與國際合作網路,中共若發動戰爭,不但將陷入長期消耗,更可能被全球制裁,導致政權自身崩潰。
相比之下,「以中華民國為統一框架」,不必依賴戰爭,而是以和平、協商、制度融合為路徑,不僅合法,更安全、經濟與人道。
5.實現真正的「民族復興」
民族復興不只是經濟崛起,更是政治文明的更新。如果中共能夠放下「黨主中國」的邏輯,真正回歸中華民國憲政傳統,將意味著中國歷史與現代文明的重新接軌。
統一若由一個代表憲政、民主、人權的中華民國來主導,不僅符合民意,更實現了文化與歷史的和解,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復興,而非對權力的再分配。
三、具體路徑與制度設計建議
在實現「以中華民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如下制度過渡步驟:
1.在中國大陸設立「中華民國特別行政區」,由各地通過自治程序決定是否加入;
2.先行試點如香港、福建、廣東等沿海區域試行中華民國憲政制度,在法律、媒體、教育、司法等領域逐步轉型;
3.保障現有大陸各級幹部有制度轉型後的參政權,避免人為製造制度鴻溝;
4.建立兩岸聯合憲法委員會,逐步修訂憲法以適應統一後新格局;
5.舉辦全國性的統一公投,由全體中國人民在自由環境下共同決定未來國家形式。
這種制度路徑不是幻想,而是完全可以參考歷史,如東德並入聯邦德國、西歐整合歐盟體制的經驗。
四、回應批評者的幾點質疑
批評者常認為「中華民國已是歷史名詞」、「臺灣不可能接受統一中國」、「大陸不會接受民國體制」,但這些看法忽略以下幾點:
中華民國並未終止,其憲政至今運行在臺灣;
臺灣雖主張自決,但並未完全排斥統一,而是拒絕專制體制;
大陸並非鐵板一塊,體制改革壓力已長期積聚;
統一本就應是百年進程,不是短期政令或軍事冒險。
統一不必也不應匆忙。只有回到尊重制度、尊重人民、尊重歷史的憲政路徑,才可能實現真正的民族團結與社會整合。
第六章反對武統——一個正義與現實的呼籲
中國的未來,絕不能以子彈書寫。若說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那麼武力統一則是對這個目標最深的背叛。
在21世紀的今天,任何一場戰爭都將不再只是局部衝突,而將成為全球性災難。「武統臺灣」不僅是對2300萬臺灣人民的暴力脅迫,更將引爆東亞乃至全球的地緣危機、經濟衝擊與人道災難。本章將從多個維度,系統分析「武統」主張在道義與現實上的不可接受性。
一、國際反應:從地緣孤立到全面制裁
中共當局高調宣稱「統一臺灣是中國的內政」,但在全球民主體系中,這種說法已不再被接受。尤其在香港《國安法》、新疆人權問題等一連串事件之後,國際社會對中共政權的制度信任度已降至歷史低點。
一旦中共發動對臺戰爭:
美國依據《臺灣關係法》及《對臺安全保障承諾》將有高度可能軍事介入;
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等第一島鏈國家將響應集體安全協議進行部署;
歐盟將視之為對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戰,實施全面外交與經濟制裁;
臺灣海峽、南海航運線中斷,將導致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尤其是晶元產業。
就如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遭遇的全球封鎖一樣,中共若貿然攻臺,不僅不會「完成統一大業」,反而將使中國徹底喪失國際經濟合作與地緣信任的資格。
政治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中共對臺動武將成為中國與全球秩序徹底決裂的信號,它不僅炸毀的是臺灣的島嶼,更炸毀了中國的未來。」
二、戰爭將造成不可估量的人道災難
「武統」不是一場像棋博弈,而是一場無數家庭破碎、無數性命消逝的真正戰爭。
臺灣是高密度城市型社會,北中南三大都會圈人口集中,一旦爆發戰爭,將不可避免造成:
大規模平民死傷;
醫療體系崩潰;
電力、水源、交通系統遭到攻擊或癱瘓;
百萬級別的島內流離失所人口與可能的大規模難民潮。
據美軍印太司令部2023年模擬分析,若中共對臺發動全面入侵,在第一輪交戰中,臺灣將有超10萬平民死傷,大陸方面的損失也將超過15萬人,其中包括大量20–30歲的一線年輕士兵。
而這種戰爭帶來的,不只是數字,更是父母失子、妻離子散、兒童殘障的真實悲劇。戰爭不是「強國夢」的通道,而是國家民族的自我毀滅。
三、軍人將成為最沈重的犧牲者
在每一場政治野心驅動的戰爭中,最先流血的總是士兵。
中共軍隊由義務兵與合同兵構成,大多數士兵來自農村與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旦開戰,這些原本寄望「出人頭地」的年輕人將被投入極高強度的島嶼登陸戰、空降戰、城市巷戰中——這是現代戰爭中傷亡率最高的戰型。
更可悲的是:他們並不清楚這場戰爭是否正義,他們的犧牲是否值得。他們只是被命令。
若中共發動戰爭,無疑會以「愛國」「統一」為名號來動員民意,但真正在戰場上流血的,是年輕的中國士兵。而勝負不論,這些犧牲都是不可挽回的生命代價。
四、全球華人社會將陷入裂解與對立
當前全球有超過6000萬華人生活在海外,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東南亞與歐洲等地。在兩岸問題上,這些社群原本就存在身份認同差異,一旦「武統」爆發,將出現以下後果:
華人社群內部撕裂:支持民主自由與支持中共的兩大派系將陷入長期對立與仇恨;
華人群體在居住國遭受排斥:中共發動戰爭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因素」的疑懼將擴大,普通華人將無辜遭遇歧視與邊緣化;
臺灣僑民將成為全球攻擊目標,而大陸僑民也將因中共暴力形象受累。
換言之,「武統」將不僅撕裂臺灣、毀滅大陸,也將徹底摧毀全球華人社區幾十年來苦心經營的融入、信任與文明形象。
五、武統的終局不是統一,而是分裂、倒退與失敗
歷史一再證明:暴力無法換來真正的認同。即使中共軍事上「佔領」臺灣,也無法建立真正的統治。臺灣人不會認同一個以強暴方式「統一」的國家;國際社會也不會承認一個靠武力奪取的政體。
更嚴重的是,中共發動戰爭之後,將陷入長期的政治內卷、經濟崩潰、社會反抗乃至政權危機。這不是統一的成功,而是國家自毀的過程。
只有放棄武統,回到制度建設、民意對話與憲政轉型的和平路徑,中國的統一才可能擁有道義的光芒與歷史的尊嚴。
小結:拒絕戰爭,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責任
今天,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民在民調中表達「抗中保臺」的堅決立場;而中國大陸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與知識份子開始質疑「武統」口號背後的謊言。他們在用沉默、流亡、創作、逃避兵役等方式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不想為一個政黨的面子送命,我們不想在血泊中迎來所謂的統一。
統一不是敵對的終點,而應是文明的交匯。我們拒絕武統,不是拒絕中國的未來,而是拒絕一個以暴力為基礎的黑暗未來。
正如本論文所反覆強調的:唯有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旗幟,在民主與和平中實現兩岸的制度融合與人民認同,統一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民族希望,而不是人民災難。
結語:在歷史與未來之間,選擇一條有尊嚴的統一之路
中國的統一,從來都不是一場可以倉促決定的地緣政治賭局,而是一個關於國家制度、人民意志與歷史正義的重大課題。
本文所主張的「以中華民國為旗幟、走憲政統一之路」,並非出於情緒衝動或狹隘認同,而是建立在對現實的冷靜判斷與對歷史的深刻尊重之上。面對一個長期分治的中國,一個日益民主化的臺灣與一個高度專制化的大陸之間,不可能靠炮火與強權建立真正的認同與整合。唯有在尊重人民、尊重制度的前提下,統一才可能成為歷史的自然產物,而非強行篡改的命運。
過去七十多年,中共一再高喊「解放臺灣」,卻始終未能打動臺灣人民的心。原因不在武力不足,而在制度的徹底失敗。臺灣之所以日益遠離,不是民族背叛,而是對專制體制的自我防禦。一個連自己人民都無法信任的政權,怎能期待別人接納它的統治?
統一不應是制度倒退,而應是文明前進。臺灣模式是未來中國的燈塔,而非被中共一黨專制「統一的對象」。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人、海外華人,甚至國際學者都開始重新審視「中華民國」的制度價值。這不是倒退到舊中國,而是尋找一個能整合民主、自由、傳統與現代的中國未來。中華民國不僅是一個制度模型,更是一種文化延續,一種中國可以走向文明世界的真實可能。
附錄
附錄A:作者寫作動機與現實關切
作為一個來自中華文化背景的研究者與寫作者,我曾經被「統一大業」的民族敘事所激動,也曾對「一國兩制」的承諾寄予希望。但隨著親眼目睹香港的悲劇、觀察中共對言論與信仰的全面壓制,我開始質疑:中國的統一,究竟是為了民族團圓,還是政權延伸?是為了人民的福祉,還是政黨的生存?
我寫下本文,不是反對統一,而是希望中國人在面向未來時,不再重複歷史的悲劇:不再用刀槍掩蓋人民的聲音,不再用虛假的統一遮蔽制度的失敗。如果有一天中國真正實現統一,那也必須是一場在陽光下的、以選票決定的、以制度融合為基礎的正義統一。
我相信,這樣的統一,臺灣人不會拒絕;這樣的未來,大陸人也會擁抱。
附錄B:臺灣民意基金會2024年12月「統獨傾向」民調核心數據
調查時間:2024年12月9日–11日
樣本數:1,083人,年齡20歲以上臺灣成年人
主要結果如下:
選項百分比(%)
臺灣應獨立51.8%
臺灣應統一13.3%
維持現狀24.2%
不確定/未回答10.7%
附錄C:統一模式國際比較簡表
地區/國家 | 模式特點 | 成功因素 | 警示風險 |
德國(1990) | 民意驅動、制度整合 | 德國(1990)民意驅動、制度整合 | 經濟負擔大 |
香港(1997–今) | 「一國兩制」名義下高度干預 | 初期自治、國際信任 | 制度毀約、民眾反感 |
朝韓(至今) | 冷戰遺產、和平維持 | 交流合作、制度差異尊重 | 無法統一、關係動盪 |
參考文獻
游盈隆.(2024).臺灣人統獨傾向的新發展.臺灣民意基金會報告.
鐘辰芳.(2024,December 31).臺灣最新民調:過半臺人盼獨立,近八成對中共有反感.美國之音.https://www.voachinese.com
李筱峰.(2019).憲政中國的可能路徑.臺灣大學政治學論文集。
Oppmann,K.D.(2004).German Reunification and Civic Consent.Berlin:Springer-Verlag.
United Nations.(1945).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https://www.un.org
蔡英文.(2019,May 20).總統就職三週年講話稿.中華民國總統府。
賴清德.(2024,May 20).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就職演說.中華民國總統府。
範世平.(2023).臺灣人認同與中共政權之間的不可調和性.政大國際事務評論,57(2),45–66.
李鐘元.(2018).朝韓關係與漸進統一路徑的制度想像.韓國統一研究院年刊,44,10–28.
来源:萬維讀者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