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5)深慕洪秀全的「四大寇」(圖)

作者:軼飛 發表:2025-07-30 0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孫中山表面上從事著醫人之生涯,實際上卻是經營著醫國之事業。
孫中山表面上從事著醫人之生涯,實際上卻是經營著醫國之事業。(圖片來源:專欄作家 軼飛 )

文接:【孫中山】(4)中法戰爭中的孫中山

中法戰爭後,清廷頹勢難收,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陸續與英國簽訂《緬甸條款》承認英國對緬甸的占領;與葡萄牙訂立《里斯本議定書》,承認葡萄牙永據澳門;英軍進攻西藏,力主抗英之駐藏大臣文碩被免……清朝的勢力範圍向本土迅速收縮。

但同時,中國社會內部各派力量也都在加緊推行自己的施設與主張。洋務派一邊,張之洞在廣州設立了兵工廠,造槍彈,又在湖北設立了煉鐵廠、槍炮廠、織布局等。李鴻章的北洋海軍亦正式建成,擁有新式船艦25艘。而另一支重要勢力維新派也正在蓄積力量。康有爲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極言時局危急。上書無果,時隔一年後,又在廣州聚徒講學,擴大著影響。

在時局紛擾中,孫中山也正在考慮兩件事情,一是中國需要一場變革,刻不容緩。一是他需要一個職業生涯,不只爲安身立命,還要輔翼他革命理想之實踐。

軍事、法律,似乎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孫中山最終的決定卻是學醫,先後進入廣州博濟醫院及香港雅麗氏醫院學習。多年後,孫中山回憶說自己當初習醫的原因,是欲「以學堂爲鼓吹之地,借醫術爲入世之媒」。所以學醫的幾年中,他不僅專業成績優異,又時時於課餘之時,暢談革命,無所忌憚。在同學中,他因爲優異的成績,和大膽的言論,很快成爲知名人物,雖然,多數人對他以革命狂視之,一笑而過,但正所謂人以羣分,他卻也因此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和的朋友。

第一位是在廣州博濟醫院結識的同窗鄭士良。鄭士良,字弼臣,爲人豪俠仗義,廣交遊,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孫中山一見奇之,與之談革命,甚是投機。鄭士良與三合會,亦稱天地會,亦稱洪門,頗有淵源。「天地會」,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意。「洪門」得名,則取義於明末抗清義士洪英,亦以紀念明太祖洪武大帝。彼時,三合會頗有影響力,會黨散在民間,而孫中山自此始與會黨建立聯繫。

另外幾位是在香港結識的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孫中山後來自述:「予與陳,尤,楊三人常住香港,昕夕往還,所談者莫不爲革命。所懷者莫不爲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爲革命之問題。四人相依甚密,非談革命則無以爲歡。」

而四人每每暢談革命時,又尤慕洪秀全之爲人。特別是孫中山,對洪秀全和他的太平天國運動之仰慕是自孩童時代就開始的。孫中山出世時。洪秀全已去世三年,太平天國的革命势力已被清廷消滅。但當年从事革命的许多太平天國老兵仍散在民間。孫中山幼年還在翠亨村時,就遇到過一位這樣的老兵。那時,孫中山的家門前有一棵大榕樹。老兵常常在早上或晚上到榕樹下乘涼,而每每此時就會有一堆孩子圍了過來,要聽他讲太平天國的故事。這樣的場合,孫中山是絕不會缺席的,太平天國的種種軼聞讓他很是興奮。聽到出神處,常常自語道「洪秀全滅了满清就好咯!」後來孫中山到了上學的年齡,就學於鄉塾間,期間關於太平天國的故事,亦流傳甚盛。可以說,孫中山帶有民族主義之色彩的革命思想,從這時已有肇端。他認爲洪秀全起自布衣,驅逐異族,雖未告成功,但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再後來就是與總角之交陸皓東因損壞北帝廟神像闖下大禍之前,二人也常常聚集少年,高談洪秀全故事。而如今,在香港,孫中山又遇上三位好友,舊話重提,實在是人生之快意事也。

孫中山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四人因常常聚談反清言論,被親友故交稱爲「四大寇」。寇者,賊也。但四人卻對這個名字毫不介意,反而欣然笑納。原因也還是與洪秀全有關。原來四人深慕洪秀全之爲人,他們覺得所謂「成者爲王,敗者寇」,洪秀全未成而敗,故清人視之爲寇,而這樣的「寇」,卻正是四人心中的大豪傑,大英雄,能爲「寇」如此,正與四人之志相合。

孫中山在大學期間,還曾上書給清廷官員鄭藻如。鄭藻如,是廣東香山濠頭鄉人,曾任津海關道及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當時已離職回鄉多年。孫中山在上書中就農業,禁煙,教育等問題提出建議。這也是他第一次給政府官員上書,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1892年的7月,孫中山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大學畢業。據同窗關景良(後來成爲中國醫學界名人)回憶:「總理在院習醫科五年,專心致志於學業,勤懇非常,……時見其中夜起床,燃燈誦讀。」事實上,大學期間,孫中山不只是努力習醫,對於儒學,對於經史,都深入鑽研。他的宿舍中有一整套的二十四史。學友們看到後,以爲他購買此書,是爲了裝門面,每每嘲笑之,而孫中山卻也不加辯駁。一次,一位同學隨取一冊,考問他書中內容,沒想到孫中山應對如流,同學大爲驚訝,又接連取了數冊,都沒能難到他。自此,這位同學才知道孫中山於習醫之外,胸懷大志,甚爲欽佩。

說起來,香港不只是孫中山習醫之地,亦是他革命思想成熟之地,他曾說:「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孫中山在香港習醫的幾年中,每年會回到故里廣東省香山縣兩次。他常常將兩地的種種情形做一比較。在香港,他每每閒步街頭,到處都是秩序井然,乾淨整齊,充滿機遇與活力。而一回到香山,一切卻截然相反,雜亂,破敗,消沉。他常常思考,爲何兩地只相距五十英里,而香港,香山卻如此不同。他發現這不只是市政建設的表面問題,而是直接根源於政治制度之問題。後來他又了解到,英國及歐洲的良好的政治環境,並非固有。曾經,英國政治也是腐敗惡劣,是英國人的努力改變了英國,使之成爲一個有秩序的,有活力的英國。因此,孫中山也萌生了一個念頭:「曷爲吾人不能改革中國之惡政治耶?」也正因此,日後的孫中山表面上從事著醫人之生涯,實際上卻是經營著醫國之事業。



責任編輯:傅龍山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