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迷,國家強制社保政策。(圖片來源:Cheng Xin/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8月13日訊】8月1日,中國最高法院丟下一顆不大不小的炸彈──正式宣布,員工和僱主之間那種「不繳社保」的私下協議一律作廢,9月1日起全面實施。意思很簡單:只要你是用人單位,就必須給員工交社保,否則就得補、得罰,還可能被員工要求賠錢走人。
乍一聽,這是保護勞動者的好事,跟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強制社保差不多。但在中國社交平台上,反響卻不怎麼正面──有人抱怨這是「割最後一刀」,有人調侃「等來的不是全民雙休,而是全民社保」。為什麼本應保障權益的制度,落到現實中卻變成了許多人眼中的負擔?答案要從中國的社保結構、高昂費率,以及當下的經濟處境說起。
中國的「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再加上住房公積金──在全球範圍內費率算是高的。企業要交、員工要交,加起來佔工資總額35%甚至40%以上,這對大企業還能撐,但對小公司、夫妻店、初創團隊,幾乎就是生死線。更扎心的是,高費率並不等於高回報:養老金計算公式決定了普通職工將來領到的金額有限。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不僅繳費基數高、年限穩定,還有額外的職業年金保障。浙江大學的研究估算,全國每月領超過1萬元養老金的人有600到700萬,其中六七成是公職人員。普通人這邊,可能交了一輩子,退休後每月拿到的還不夠一線城市的房租。
如果把鏡頭拉近,看看一個普通打工人的處境,你就能理解這次司法解釋為什麼惹反感:一個在大城市租房的年輕人,工資可能每月7000到8000元。交完社保和公積金,實發就少了1500到2000元。對他來說,這筆錢能付房租、能買生活必需品,是活生生的生活空間。靈活就業的人更慘──比如外賣員、網約車司機,他們的收入不穩定,繳社保要自己承擔全部費用,一個月幾百甚至上千。這時候,交不交社保已經不是「長遠保障」的問題,而是「明天吃不吃得起飯」的問題。再加上中國的養老金制度信任度不高,很多年輕人擔心等自己退休時制度已經撐不住,那現在繳的錢不就是白白被扣走?在這種心理下,強制性反而會被當成搶錢。
對企業來說,社保繳費是剛性成本,不能砍,不能拖。當經濟形勢好時,企業可能咬牙交了,但現在訂單下滑、利潤被擠,這筆錢立刻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很多中小企業主在網上抱怨:「全額交社保,就等於多養了一群人,但收入卻在跌,還不如裁員」。結果就是──用工(聘雇勞工)轉向短期合同、非正式用工甚至地下用工市場,反而讓正式崗位(職務)更少。換句話說,司法解釋的初衷是讓更多人享受社保保障,但落到現實中,很可能導致正規崗位減少、靈活就業比例上升,社保基金反而收不上來。
在經濟向上的時候收緊社保徵收,社會反應可能不會太大,因為收入增長能抵消一部分負擔。但現在,中國的經濟正在面臨幾個麻煩:GDP增速放緩,就業市場低迷;房地產行業衰退,居民財富縮水;青年失業率升高,靈活就業成為常態;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投資意願低。在這種時候,全面堵住「不繳社保」的漏洞,就像對一個正在喘氣的人再壓一塊石頭。政策制定者的考慮可能是「基金缺口太大,必須擴大覆蓋面」,但社會感受到的卻是「你不幫我過難關,還來搜刮我的口袋」。
總之,這場關於社保的爭論,不只是經濟技術問題,更折射出中共統治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困境:高齡化與財政壓力;分配不公與社會情緒;成長模式的轉型困難。這三點如果不解決,單靠司法解釋去「硬推」社保,只會讓反感情緒累積,併進一步侵蝕社會信任。中共推這項政策,是為了維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續性,也是在守住它的社會穩定底線。但問題在於,沒有公平與彈性,沒有信任與透明,這個底線可能守得越來越艱難。強制可以讓基金短期回血,但長期的穩定,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的硬度,更是制度的公信力──而這,正是當下最稀缺的東西。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