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部異常是肝腎警訊?出現3種情況要及早檢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65歲的張阿姨半年前發現雙腳莫名腫脹,鞋子都穿不下。原以為是久坐引起的水腫,卻在三個月後因呼吸困難送醫,被確診為急性左心衰竭。水腫看似常見,其實可能是身體「拉警報」。當血液回流不暢或滲透壓失衡,液體會堆積在下肢,造成腫脹。以下三種情況,往往與心、腎、肝有關。
一、心源性水腫:警惕心力衰竭
心臟就像抽水泵,當泵力不足,血液淤積在靜脈,導致微血管壓力升高,液體滲出,形成凹陷性水腫。常見於腳踝、小腿等低垂部位堆積。。
伴隨症狀包括:
呼吸困難:輕微活動就氣喘,夜間需坐起來才能緩解。
長期疲勞:經常乏力。
夜尿增多、食慾差、腹脹。
心衰突然加重,須立即送醫急救,救援到達之前,注意不能平躺,要立即坐下,雙腿下垂以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擔。若有心絞痛,可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
二、腎源性水腫:腎功能異常
腎炎、腎病症候群或糖尿病腎病等,常引起臉部到下肢逐步水腫。原因是腎小球無法鎖住蛋白質,導致大量蛋白尿,血液滲透壓下降,液體滲入組織間隙。
警訊包括:
尿液異常:拉出泡沫尿(蛋白尿)、茶色尿(血尿)以及尿量明顯減少。
全身症狀:身體乏力、食慾減退等。。
腎病若進展到終末期,幾乎無法逆轉,只能透析或換腎。根據《慢性腎臟病篩查指南》建議健康人每年檢查尿蛋白與血肌酐;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病家族史者、高尿酸血症、高齡(>65歲)及肥胖人群,更要定期檢測。肥胖和超重人士日常應合理控制三高、減重、低鹽飲食,每日鹽攝取不超過5克。
三、肝源性水腫:慢性肝病徵兆
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時,因白蛋白合成下降,血液無法「鎖水」,液體滲入下肢與腹腔,造成腳腫和腹水。
典型表現:
黃疸:皮膚、眼白髮黃。
蜘蛛痣、肝掌:毛細血管擴張。
皮膚搔癢:膽汁酸沉積所致。
預防肝病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種B型肝炎疫苗,可降低慢性感染與肝癌風險。日常要戒酒,避免霉變食物(黃麴黴毒素為一級致癌物),並保持健康飲食。慢性肝炎患者建議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及超音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癌變。
結語
腳踝或下肢水腫不是小問題,背後可能隱藏心、腎或肝臟疾病。若出現異常並伴隨其他症狀,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日常透過健康生活方式與定期檢查,才能守護肝腎心臟,降低大病風險。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