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GDP超車韓國的雙重啟示(組圖)

中韓FTA的浩劫


財經專家謝金河將中韓FTA的後果比喻為一場「中國殺戮市場」的浩劫,深刻點出了韓國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財經專家謝金河中韓FTA的後果比喻為一場「中國殺戮市場」的浩劫,深刻點出了韓國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9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翁友德綜合報導)台灣韓國,這對過去數十年在亞洲經濟舞台上競合的雙胞胎,如今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根據最新預測,2025年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預計將以38,066美元,首度超越韓國的37,430美元,打破長達22年來韓國在人均GDP上的領先地位。這一結果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一場深層次結構性轉型的體現,其中,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帶來的產業潰敗,以及台灣在AI產業上的前瞻佈局,成為左右兩國命運的關鍵。財經專家謝金河的臉書發文,更將中韓FTA的後果比喻為一場「中國殺戮市場」的浩劫,深刻點出了韓國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中韓FTA的致命陷阱:產業潰敗的十年浩劫

2015年,中韓FTA正式簽署,當時韓國朝野上下對此充滿樂觀,認為這將為韓國企業打開龐大的中國市場,創造新一輪的經濟榮景。反觀當時的台灣,因未能與中國簽署類似的貿易協定,許多聲音擔憂台灣產業將被邊緣化,甚至有人以「核爆」、「鐵達尼號撞到山」來形容台灣經濟的危機。然而,十年光陰過去,預言中的「核爆」並未發生在台灣,反而成了韓國經濟的現實寫照。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中韓FTA的致命後果。他寫道:「把南韓帶進中國殺戮市場的,看起來是文在寅政府!」他以韓國石化產業為例,過去引以為傲的樂天化學、韓華化學等巨頭,在中國產能過剩的低價傾銷下,股價暴跌、本業持續虧損,甚至不得不賣廠求現。同樣慘烈的還有鋼鐵產業,世界級的浦項鋼鐵、現代製鋼等,也難以抵擋中國鋼品的殺價競爭,市占率被大幅侵蝕。謝金河強調,過去韓國引以為傲的八大主力產業,如今只剩一項仍有優勢,而中國產品的報價甚至只有韓國的30%至70%,這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國家級的「獵殺」。

韓國政府與企業當年過於安逸地依賴中國市場,低估了中國巨大的產能和價格優勢。中韓FTA開放了多達9成以上的產品免關稅,卻讓中國的低價商品長驅直入,對韓國本土產業造成毀滅性衝擊。韓國政府後知後覺,被迫對中國厚鋼板課徵高達38%的反傾銷稅,但傷害早已造成。這種「引狼入室」的結果,不僅讓韓國對中國的貿易從順差轉為逆差,更讓國內製造業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

相較之下,台灣在十年前的「反服貿」運動,意外地為自己築起了一道防火牆。儘管當時看似錯失了「中國機會」,但事後證明,這道牆有效地阻擋了中國過剩產能的衝擊,讓台灣的中小企業得以在國際供應鏈中保有自己的空間。台灣產業主要供應歐美品牌的中間財,而非直接依賴中國的消費市場,這種產業結構的差異,讓台灣在面對中國經濟衰退和供應鏈重組時,所受的衝擊遠小於韓國。

AI產業的決勝點:台灣的前瞻佈局與韓國的踟躕不前

如果說中韓FTA是韓國的「負分」,那麼台灣在AI產業的超前部署,就是台灣的「加分」項目。這一點在這次人均GDP的超越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韓媒《朝鮮日報》與國發會主委葉俊顯都一致認同,台灣在AI產業的成功是關鍵因素。

台灣的成功,來自於「選擇與集中」的戰略思維。台灣政府很早就意識到,無法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全面與對手競爭,因此果斷將資源集中在晶圓代工領域。這個戰略決定,讓台灣誕生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積電。當韓國的三星在記憶體市場追求薄利多銷時,台灣則專注於技術門檻更高、市場規模更大的晶圓代工,並在AI浪潮來臨時,成為全球AI晶片生產的核心樞紐。

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推動的「亞洲矽谷計畫」,將AI與半導體並列為未來核心產業,並提供新創業者稅制優惠,與台積電合作強化AI晶片生產基礎設施。這項長達數年的前瞻性政策,讓台灣在AI時代來臨時,具備了完整的產業生態系和領先優勢。

反觀韓國,儘管近年才將「AI主要三國」定為目標,並宣稱要增加投資,但預算規模卻遠低於中美等國,僅有不到10%的水準。韓國的天主教大學教授梁俊碩也指出,韓國過於依賴財閥,產業結構僵化,導致在AI等新興領域的轉型上缺乏彈性。

更重要的是,台灣在AI與半導體領域的人才競爭力也遙遙領先。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台灣高居全球第17名,遠超韓國(第37名)、中國(第38名)和日本(第40名)。台灣重視半導體、AI人才,並提供優渥的薪資與社會地位,有效地將人才留在國內。而韓國的理工人才卻面臨國內惡劣的業界與學術環境,導致高學歷人才大量外流。韓國統計廳數據顯示,韓國理工科博士學位取得者滯留海外的比例,從2020年的15.3%大增至去年的22.7%,反觀台灣則從8.5%降至7.2%,人才的進與出,直接反映了兩國產業未來的競爭力。

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韓國傳統產業陷入泥淖,未能及時轉型至新興產業,更讓韓國失去了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韓國傳統產業陷入泥淖,未能及時轉型至新興產業,更讓韓國失去了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

從超越到領先:台灣的下一步與韓國的警鐘

台灣人均GDP超越韓國,絕非偶然的短期現象,而是長期以來產業結構、政府政策與人才策略的結果。這場超越,也為兩國帶來了不同的警示與啟發。

對台灣而言,這次的成功歸功於台積電的領航,以及AI產業的爆發性成長。國發會主委葉俊顯強調,台灣在先進製程與AI領域的獨特性,賦予了強大的議價能力,這也是經濟韌性的關鍵。但同時,台灣也必須意識到,單一產業的過度集中可能隱藏風險,政府仍需編列預算補助中小企業,以維持整體經濟的均衡發展。

對韓國而言,這場超越無疑是一記警鐘。過度依賴中國市場,讓韓國傳統產業陷入了「低成長」的泥淖,而未能及時轉型至高附加價值的AI等新興產業,更讓韓國失去了經濟成長的新引擎。韓國的財閥經濟模式、僵化的人才環境,都亟需進行結構性改革。如何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並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新的定位,將是韓國未來十年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總結來說,台灣與韓國人均GDP的黃金交叉,是一場雙重因素的結果:中韓FTA的失敗示範,以及台灣在AI產業的成功實踐。這不僅是兩國經濟發展路徑的分野,更是一堂深刻的國際經貿與產業戰略課,證明了在變動的世界局勢中,選擇與前瞻性,遠比短期的貿易利多更為重要。台灣的經驗為許多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鏡,也讓韓國意識到,是時候從中國殺戮市場的迷思中徹底覺醒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