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等人如何預示亡國之兆?(組圖)


曾國藩
曾國藩自己也說過亡國有三大預兆。(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洋務運動剛剛發軔的時候,國門打開,電燈、電話、火車、鐵路這些西方新奇玩意兒紛紛引進,讓滿清王朝一夜之間好像走進了現代。「趕英超美」或許言過其實,但至少看上去與世界接軌了,滿城洋氣、舉國高歌,「欣欣向榮」的景象令人目眩。

但在這一片看似繁華背後,真正清醒的,只有曾國藩身邊的幕僚——趙烈文。1867年盛夏夜裡,趙烈文與曾國藩對面長談。他冷靜分析時局:官府明火執仗,社會兩極分化,百姓困苦不堪,朝中大員多是尸位素餐。趙烈文斷言,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先是朝廷垮臺,接著地方無人主事,各自為政,到那時分崩離析已不可避免」。

曾國藩聽罷長嘆:「我日夜只願早死。」他自覺無力挽救大廈將傾,不忍目睹清廷「抽心一爛」、土崩瓦解,只盼自己能閉上眼睛,不見這黑雲壓城的一幕。

果不其然,二十年後,曾國藩撒手歸天。又過二十載,慈禧太后駕崩。三年後,正值民國肇始,大清王朝轟然崩塌,這距離趙烈文預言,恰好不足五十年。

曾國藩感知的王朝滅亡之兆

實際上,曾國藩自己也說過亡國有三大預兆:

1、黑白不分,社會喪失了應有的淨化與清算功能,就沒了正義與邪惡之別,自此踏上了死亡的第一個台階。

2、善良的人,越來越謙虛客氣;無用之人,越來越猖狂胡為。一個社會小人越來越猖獗,好人就只能忍受壞人的猖獗了。由此就踏上了死亡的第二步台階。

3、問題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之後,偏偏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認,不痛不癢,莫名其妙地虛應一番,沒有人願意為這艘破船補補窟窿,卻全當沒有看見。(有如今天的專家教授大放厥詞,很多人卻都默認。)

于右任的亡國三部曲


于右任。(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于右任(1879年~1964年),原名伯循,字誘人,故後以諧音「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他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近代中國重要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報人和書法家。

無獨有偶,于右任也提出過《亡國三惡因》。

1、國有金,吝不與人,為他人藏。此其一。

百姓貧窮,物價飛漲,社會呈敗落之象。

而老百姓為什麼會貧窮?是因為「國有金,吝不與人」,財富不往普通人手裡流動,國與民爭利。一切資源歸「權貴」私有。勞苦民眾雖竭盡勞作,終不足以維持生計,兩極分化嚴重。殘民,掠民,擾民以自肥,最終也就只能民不聊生,由此種下了亡國惡因。

2、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

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揚,作惡的不能受到制止,社會道德急劇下滑。

官員雖多,但作惡,忙於吃喝嫖賭,聚斂財富,使「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善惡本人兼而有之,所以於右任老先生說「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其中的「化」、「使」兩個動詞很生動的說明瞭官員普遍貪腐、社會道德敗壞原因。在社會層面上,「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社會就呈現出潰敗的狀態。

3、宮中、府中、夢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窺伺中、霄小撥弄中,國際偵探金錢運動中,一舉一動,一黜一陟,墮其術中。此其三。

財富有了貧富不均,權力有了兩極分化。

財產聚於惡者之家,而社會又喪失了自我更新的功能,也就有了「此哭中、彼笑中」的現象。「外人」指列強,「窺伺」中華大地,伺機撈起好處;「霄小」指內奸,挑動撥弄,出賣國家利益,搞金錢外交,用通商拉攏外國政要「助紂為虐」,維持其禍國殃民的統治。「偵探」金錢收買外國政要,甚至其行為舉止、罷免升遷都以金錢利益為動因,用這樣的方法維持統治,社會怎能不敗亡。

歷史的巨變、災難的發生很多時候都是在一瞬間,人們甚至都來不及做準備,龐貝古城遭遇滅頂之災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商賈名流還坐在海邊,悠閒的喝著葡萄酒,沉醉於當下的生活;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時,很多人還不知道,那樣一個強大的政權怎麼會突然灰飛煙滅;柏林牆的倒塌是在一夜之間,第二天東西德的人們依然一如既往的過著自己的日子;在2019武漢肺炎(「中共病毒」)肆虐之前,你會相信突然之間,全球40多億人就居家了。

曾國藩、于右任總結的政權滅亡的徵象對今天也是很有啟發的。



責任編輯:禾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