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書法代表作品之一,陶淵明所寫的〈歸去來辭〉。(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歸去來辭〉字形欹側,結體穩密,肉豐骨勁,處處展現蘇字特色。(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1036年∼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詩、詞、賦、散文,樣樣皆精,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詩詞書畫全才。書法成就極高,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名列首位。蘇軾書法代表作品之一是陶淵明所寫的〈歸去來辭〉。
陶淵明〈歸去來辭〉樸實真誠 感動人心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尋陽郡柴桑縣人。東晉至南朝宋時期士大夫、詩人,有「田園詩人之祖」美譽。人品高潔,詩風平和淡遠,善於歌詠田園生活。著名辭賦代表作品為抒發田園生活之樂的〈歸去來辭〉,散文代表作品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
陶淵明早年擔任官職的時間都不長,因不滿當時官場腐敗之風和繁文縟節,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田園,躬耕維生。
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405年),陶淵明寫下〈歸去來辭〉,時年41歲。前有序文,說明因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而出仕,以及任彭澤縣令80餘天就棄官歸田的原因。
全篇序辭互補、結構嚴謹。語句樸實真誠,感動人心。首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成千古名句。宋代歐陽脩極為讚賞,評曰:「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蘇軾嚮往田園生活 〈歸去來辭〉表心意
蘇軾才情卓越,為人豁達。歷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但一生仕途多舛,陷於新、舊黨爭中,宦海浮沉,被一貶再貶。
〈歸去來辭〉,蘇軾行書卷。縱32公分,橫181.1公分。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蘇軾貶居惠州時,蘇州定慧院長老守欽,命徒淨人(卓契順)不遠數千里前來問安,攜其所書〈擬寒山十頌〉致贈蘇軾。卓契順將返蘇州時,蘇軾書寫陶淵明〈歸去來辭〉贈之。
據說,蘇軾貶謫昌化之際,另作〈和陶歸去來兮辭〉。但確切時間不詳。
蘇軾傾慕陶淵明恬淡自在的生活。書寫〈歸去來辭〉之前不久,曾和陶詩20首贈與故親。此時,蘇軾原已打算在惠州終老,有心脫離官場回歸田園,心有所感,便書寫此卷。全篇從容壯美,洋溢著歡快愉悅的心情。不料,一年後新黨章惇為相,波瀾再起,蘇軾竟被貶到更偏遠的海南孤島儋州。
蘇軾〈歸去來辭〉是真跡或仿作有疑義
蘇軾〈歸去來辭〉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有乾隆、嘉慶、宣統皇帝印記。但是否為蘇軾贈卓契順之真跡,或為後人仿作,學界仍有不同的看法。
明代蘇雨評:「此卷筆法遒勁飄逸。非長公不能作。予初觀已殊奇之。及得江州碑刻。細憶往閱。則布置結構。宛無二蹟。益信此卷之真。非後世臨摹贗玉。希重值而貨者比。」認為乃真跡。
國立故宮博物院則持不同看法:「東坡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其書風充分流露瀟灑奔逸豪邁不羈的氣概。此卷文字意態豐腴,結體穩密,縱筆重,橫筆輕,撇戈筆劃,左伸而右縮,為蘇字特色,然章法整齊,筆力不足,疑為後世仿作。」
同時也說:「此作全卷的字形欹側,結體穩密,肉豐骨勁,處處展現蘇字特色,雖為後世仿本,卻忠實地保存了蘇軾書風的特色與意趣,乃後世仿本中的精品佳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