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預測十年中國經濟鳴警鐘(圖)


中國房地產
中國房地產(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美國頂級智庫近日發布報告,對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出警示,預測中國經濟恐分裂為「外強中乾」雙面圖景。CSIS預測,高科技出口如電動車、AI光彩奪目,2035年GDP或超美國;然內需疲軟、信心崩塌,經濟如沙上之塔。現實中,深圳樓市崩盤成為警訊,通縮陰霾、人口老齡化、地產危機交織,官媒頻吹救市風,體制內專家卻嘆無根本改革,中國經濟或重蹈日本「失落三十年」。處於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未來何去何從?

智庫預言:分裂中國 泡沫易碎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中國的經濟轉型:債務、人口、去全球化與2035情景》如警鐘長鳴: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分裂為「兩個世界」。對外,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新三樣」傲視全球,人工智慧與量子計算蓄勢待發,GDP或於2035年超越美國,展現技術雄心。對內,內需如枯井,民眾信心如薄霧,經濟繁榮的「泡沫形象」如沙雕,隨時崩塌。報告警告,這種內外分裂源於政策選擇,難以長久維繫。

彼得森國際研究所的黃天雷認為,中國經濟未徹底崩塌,因政策紅利尚存:農村財產權改革可打破土地壟斷,中央財政空間為干預留餘地。然而,他警告,這些措施僅是權宜之計,未能觸及結構性弊端。羅迪姆集團預測,2024年GDP增長僅2.4-2.8%,2025年更趨放緩。MERICS的《中國預測2025》直言,經濟增速連年下滑,或引發社會不穩定隱憂。高盛估算,2025至2035年平均增長率僅3.5%,遠低於2000-2019年的9.0%。

公子瀋指出,中國拒絕轉向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根植於深層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考量。他認為,習近平強調避免「寅吃卯糧」的福利主義,表面是為規避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實則為維護黨國體制安全,寧可犧牲經濟繁榮與民間資本壯大。他分析,北京選擇以製造業升級為核心,聚焦創新與生產力提升,試圖通過電動車、AI等領域的突破佔領全球市場。然而,他質疑,這一路徑惠及面狹窄,僅利高科技行業的少數從業者,難以提振整體就業與內需。在美歐關稅與技術封鎖的夾擊下,創新成效有限,難以扭轉經濟頹勢。

CSIS報告進一步指出,技術創新雖在某些領域領先全球,但面對外部封鎖,脆弱性盡顯。報告設想最壞情景:中國或重蹈日本「失落十年」——這一預測尚顯保守,或將延宕20至30年,甚至引發日本未曾經歷的社會與政治動盪。卡內基基金會預測,2025年GDP增長恐低於5%的官方目標。查塔姆研究所分析,房地產模式崩塌後,政府未推進大規模財富再分配,民間資本被邊緣化,經濟活力受抑。

公子瀋認為,這種「外強中乾」的經濟分裂源於高層戰略抉擇的偏差。他指出,中國未追隨全球經濟轉型趨勢,轉向消費驅動增長。家庭消費佔GDP僅39%,遠低於OECD國家的59%,而北京既未構建消費型經濟體,也未推行財富再分配。他警告,技術進步依賴外部技術和人才輸入,在封鎖下不堪一擊,注定難以惠及廣大民眾。公子瀋進一步指出,即使華為等企業的產品暢銷海外,也無法逆轉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的趨勢,民眾生活壓力加劇,破產與失業潮讓社會信心跌至谷底。

深圳樓市血淚:從巔峰到谷底的悲歌

深圳的房地產,曾經是無數國人逐夢的燈塔。2021年樓市巔峰,寶安區明星樓盤「深夜興安」的152平方米四室一廳戶型,成交價在1800至1900萬元間徘徊。那是資本狂歡的年代,槓桿如潮水湧動,購房者趨之若鶩。然而,短短三年,風雲突變。2023年7月,同戶型跌至1280萬元,法拍價更低至1090萬元。至2024年底,成交價定格在1080萬元,較峰值蒸發43%。這並非孤例,而是深圳樓市普遍的寫照:房價平均下挫約40%,在一線城市中跌幅居首。

走進深圳的中介門店,空氣中瀰漫著沈重的沉默。福田區網紅盤「潤溪一期」的100平方米戶型,去年11月尚能賣到1400萬元,如今更好樓層的報價僅1250萬元,實際成交還需更低。115平方米戶型從1600萬元以上滑至1450萬元,較去年下半年跌幅超過10%。龍華區「惠龍灣」89平方米三房,今年4月成交818萬元,7月同戶型僅680萬元,三個月內市值縮水138萬元,跌幅達16%。若以15%首付購入,首付款已蕩然無存。

「核心區域還能喘息,但下跌的痛楚無處不在,」一位房產經紀人低語。熱點片區尚且如此,其他區域更如寒冬料峭。買家心態已然轉變:以近期成交價為錨,再狠砍10%以求「安全墊」。賣家若遇此報價,當視若珍寶,下一個買家或砍價20%。市場重回兩年前的冰封狀態:掛牌量激增,成交量驟減。公開數據顯示,深圳二手房掛牌已突破8萬套,9月初每週新增超2000套,10萬套大關近在咫尺。供需失衡下,下半年房價或如雪崩般加劇。

這場崩盤根源複雜。疫情後調控加碼,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如多米諾骨牌倒塌,恆大等巨頭轟然崩塌,波及全國。深圳首當其衝,高位接盤者「心如刀割」,去年抄底者不僅賠上利息,還蝕本金。流動性危機凸顯:降價無濟於事,因無人接盤。一位業主在論壇感慨:「房價跌穿,心也碎了。痛快了結,或是明智之選,數月後或慶幸未拖延。」

買家握有絕對主動權。「你持幣,我握房,看誰更能熬。」投資房產?「抄底多半是半山腰的幻夢。」自住需求?先捫心自問能否承受持續下跌。若非剛需,觀望為上。年輕一代以行動抗爭:不婚、不育、不購房。95後、00後歷經「三重洗禮」——掏空「六個錢包」卻遇爛尾、就業市場崩塌、慶幸未買的智慧。從行為經濟學看,房價「永遠上漲」的神話轟然崩塌,泡沫從自我強化轉為自我瓦解

全國地產漩渦:銷售腰斬 地方債如山

深圳的慘狀,僅是中國房地產危機的縮影。2025年上半年,新房銷售面積較2021年高峰腰斬48%,投資縮水32%。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從87萬億元驟降至49萬億元,縮減44%。空置率高達22.5%,西南財經大學數據顯示,全國超一成房產無人入住。高盛預測,房價已累計下跌20%,至2027年底或再跌10%。

危機如藤蔓纏繞財政與金融。地方政府債臺高筑,北京大學李稻葵估算,欠供應商與工資款高達10萬億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示,銀行對地產風險敞口近30%。恆大餘震未平,2025年8月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0%。大西洋理事會指出:「地產佔家庭資產六成,中產財富如冰雪消融。」中美貿易戰火上澆油,對美出口連續五月雙位數下滑。

公子瀋指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曾仰仗房地產與地方賣地,佔比家庭資產的60%。然而,房地產的好日子已正式落幕,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債務危機加劇。他認為,空置房與勞動力人口自2012年起持續減少,削弱了購房主力軍,房價暴跌直接導致家庭財富大幅縮水。

民營GDP增長低於整體,通縮信號刺眼。日本嘉能研究所賴口清之認為,地產低迷與地方財政問題將形成持久的負反饋,改善遙遙無期。上海交大金融學教授朱琳嘆息:「中國經濟太像日本了。」預期從「永漲」逆轉為「永跌」,個體行為放大宏觀震盪,釀成惡性循環。

宏觀疲態:消費投資雙挫 信心如霧

房地產的「死亡螺旋」正侵蝕宏觀經濟根基。2025年8月,零售商品銷售同比僅增3.4%,創年內最低,低於市場預期3.9%。前八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僅0.5%,遠遜於預期1.29%。上半年GDP雖達5.3%,但世界銀行預測全年僅4.5%,2026年跌至4.0%。

消費降級,通縮壓頂。物價低廉,民眾卻不敢揮霍:汽車、家電補貼一過,消費動力即散。股市「回暖」靠國家隊入場,匯金8月底注資1800億美元,低位掃貨賺500億,彭博社揭露此乃「虛假繁榮」。失業率攀升,民營企業與外企哀嘆生意艱難,撤離潮暗湧。

人口結構危機如暗礁浮現。一胎化政策遺毒深重:65歲以上人群自費醫療開支佔50%,遠超日本的13%。年輕人繳納五險一金,卻擔憂2035年養老金枯竭。獨生子女護理假增多,官方無奈承認「看病貴」成社會痛點。上有老、下有小,中產存錢以防不測,消費意願冰封。家庭消費僅佔GDP的39%,遠低於OECD國家59%的平均水平。

公子瀋認為,人口老齡化與一胎化政策導致的「三重負擔」——贍養父母、自存退休金、應對不足的社保——直接壓制了中產的消費能力。他指出,年輕人即使繳納五險一金,未來恐難領回養老金,迫使他們拚命儲蓄,消費意願被巨大壓力碾碎。

地方非稅收入激增,靠收費罰款彌補賣地收入缺口,進一步打擊企業和民眾信心。內需疲軟,出口受美歐高關稅阻遏,惡性循環愈演愈烈。

專家嘆息與政府「溫火」:改革之聲高亢

上海交大金融學教授朱琳痛陳,房地產危機並非短期行業病,而是經濟結構與制度痼疾的集中爆發。「宏偉敘事從‘房價永漲’到‘永跌’,皆非真理,卻主宰預期。」年輕一代經歷「三重教育」——掏空錢包買房卻爛尾、就業市場崩塌、慶幸未買的明智——徹底顛覆「賺錢效應」,泡沫信仰逆轉為崩解。

朱琳提出日本的三大啟示:其一,微觀破產累積成宏觀危機,政府須當機立斷;其二,鼓勵企業和居民全球化投資,多元化以抵禦內需衰退;其三,推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市場化資源配置、戶籍制度平等、信貸去「國企偏見」。「不要浪費任何危機,」她呼籲,「借鏡日本,縮短陣痛。」

官媒頻頻「吹風」,宣稱購房支持政策即將來襲。然而,評論家諷刺此為「溫水煮蛙」:象徵性利好誘導接盤,工具箱已空,救市邏輯早已失效。「利好出盡即利空,不過給接盤者一絲念想。」中央忙於還債,地方欠款10萬億元,刺激政策如曇花一現。

公子瀋指出,政府試圖通過「虛假繁榮」維穩,例如股市國家隊入場,但這僅是短期粉飾,難掩經濟疲態。他認為,房地產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結構與制度弊端,短期政策無濟於事,需根本性改革才能破局。

或引發社會動盪

中國經濟尚未崩塌,韌性猶存,2025年上半年GDP增長5.3%,高科技出口表現亮眼。然而,正如美國智庫發出的警鐘:若不改革,內需疲弱、人口負擔、地產餘毒將釀成「外強中乾」的十年衰退。年輕人不婚不育,家庭財富縮水,中產存錢防患,社會穩定隱憂漸顯。

展望2035年,北京面臨抉擇:固守「生產力神話」,抑或轉向消費與財富再分配?CSIS情景模擬:樂觀情境下,創新驅動4%增長;悲觀情境下,債務爆雷,增長僅2%。朱琳總結:「預期影響深遠,借日本之鏡,勿重蹈覆轍。」

公子瀋認為,中國即使在科技與出口領域取得突破,也難轉化為社會繁榮與民眾信心。他指出,過去數年,破產與失業潮讓生活壓力如山,民眾感受不到二三十年前的進步。他警告,若無深層改革,中國經濟或將陷入長期衰退,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