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上班族總習慣吃泡麵充飢,但其鈉含量高,調味料中也常添加磷酸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早餐一份香腸蛋吐司配奶茶,中午微波便當,下午來包洋芋片和珍珠奶茶,晚上加班回家再泡碗泡麵——這樣的飲食場景,對許多臺灣人來說再普通不過。
但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其社群媒體發表文章提醒,這些日常習慣中最常見的美食選擇,其實正默默侵蝕著腎臟。共通點就在於,它們都屬於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簡稱UPF)。
最新研究:吃得越多 腎臟病風險越高
洪永祥醫師指出,超加工食品經過多重工業化處理,含有香精、色素、防腐劑、乳化劑、磷酸鹽、人工甜味劑等人工添加物。雖然保存更久、口味更重,卻讓食物營養幾乎流失殆盡。
他在門診中觀察到,許多腎友的檢驗報告「紅字滿滿」,深入詢問後發現三餐充斥超加工食品。一旦戒掉這類食物,僅僅三個月後,血壓、血糖、血脂、尿酸與蛋白尿都能明顯改善。
近年多項大型研究也揭露了這種食品的危險。舉例來說,一篇涵蓋數十萬人的國際統合分析發現,攝入超加工食品最多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CKD)的風險比最少的人高出近兩成,而日常飲食中超加工食品比例每增加一成,腎病風險就隨之上升。另一篇刊於《Nutrients》的研究更指出,長期高比例攝取超加工食品,會讓腎功能惡化得更快。臺灣學者的調查也提醒,加工食品中常見的「隱藏磷」吸收率極高,對腎臟是一大負擔。
洪永祥醫師總結:「我們日常生活裡隨手可得的超加工食品,對腎臟的傷害絕對不容忽視。」
為甚麼超加工食品特別傷腎?
原因其實來自多重作用機制:
-
高鹽分:加工食品鈉含量驚人,長期攝取會讓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正是腎臟病的頭號危險因子。
-
無機磷添加物:這些食品中常含高吸收率的磷酸鹽(吸收率可達90%),容易打亂鈣磷平衡,導致副甲狀腺素上升,進而造成腎臟傷害與血管鈣化。
-
營養品質低:熱量高、纖維少、糖與飽和脂肪過量,容易引發肥胖、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間接推動腎臟惡化。
-
人工添加物的毒性:防腐劑、乳化劑、人工甜味劑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害腎臟。長期下來,腎臟這臺「過濾器」被迫超負荷運轉,提早衰竭。
香腸、火腿等加工肉類是腎臟隱形殺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十大超加工食品
現在便利商店林立、速食與手搖飲文化盛行,使得超加工食品幾乎無所不在。洪永祥醫師點名以下十種「腎臟隱形殺手」:
-
泡麵:鈉含量極高,調味料中常藏磷酸鹽。
-
加工肉類:香腸、火腿、熱狗、午餐肉,含亞硝酸鹽與高磷添加物。
-
手搖飲與含糖飲料:糖分過高,增加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進而傷害腎臟。
-
洋芋片與餅乾:高鹽高熱量、低纖維,長期食用會加劇高血壓與腎臟負擔。
-
罐頭食品:鹽分與磷含量高,腎病患者要特別小心。
-
速食與炸物:油炸高脂、重鹹調味,典型超加工食品。
-
加工乳飲與三合一咖啡:常含奶精、糖漿與額外的添加磷。
-
高湯粉與調味塊:鈉含量超標,經常使用會大幅增加腎臟負擔。
-
工廠製蛋糕與糕點:高糖高油脂,推動肥胖與代謝異常。
-
人工甜味飲料:標榜「低糖」或「無糖」的飲品依舊屬於超加工食品,長期飲用仍會對腎臟構成風險。
以上這些食品,是不是也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就要提高警覺並調整習慣,避免腎臟過早受損。
新鮮蔬果與原型食物是護腎的最佳選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六大護腎解方
面對隨手可得的超加工食品,洪永祥提出六大實用建議:
-
減少比例:降低飲食中這類食品的比重,是降低腎病風險的關鍵。
-
注意磷添加物:購買食品時,若標示中有「磷酸鹽」(phosphate)字樣,盡量避免。
-
控制鹽分:外食點餐時可要求少鹽,煮湯時避免高湯粉,以天然香料取代。
-
少喝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避免珍奶與果汁飲料,減少腎臟負擔。
-
多吃天然原型食物:新鮮蔬果、全穀、豆類、魚肉與雞蛋,取代加工食品。
-
高風險族群嚴格把關: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或有家族腎病史者,更應嚴格避免這類食品並定期檢查腎功能。
健康飲食從減少超加工食品開始
看似無害的泡麵、奶茶、洋芋片,其實都在默默加速腎臟功能退化。洪永祥醫師強調:「健康飲食,從減少超加工食品開始。」不要等到腎臟亮紅燈才後悔。洪醫師也提醒,對慢性腎衰竭的病友來說,更應徹底戒除這類食品,否則腎功能惡化將難以逆轉。
超加工食品正在悄悄侵蝕腎臟健康,下次打開泡麵或拿起手搖飲前,不妨想一想:這一口方便與滿足,是否值得讓腎臟提早老化?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洪永祥醫師臉書)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